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思惟十圓滿(叁)

  思惟十圓滿 (叁)

  3. 佛法住世

  釋迦牟尼佛降臨所弘揚的一切法,只有五千年的因緣存在于世上,如果過了五千年,佛法便會因爲沒有人修持,自然消失。如果佛法消失了,那麼我們也沒有機會接觸到佛法。現在我們正好是處于這五千年之內,佛法還在人世間,所以是十分幸運的。這是具足「正法住世」的圓滿。

  釋迦牟尼佛的這五千年教法,可分爲第一階段稱爲「果期」的一千五百年。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些修行人被佛陀摸一摸頭或講幾句話,好象什麼事都不用做,也會開悟。其實不是的,他們也有前面的苦修,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如同一棵果樹的成熟,從播下種子到發芽,慢慢成長、茁壯,而後開花、結果。整個過程我們都看不見,只看到果實成熟,卻不知道樹是如何長大。因此,我們常常會覺得:「爲什麼以前的人有辦法做得到?」其實他們的成就,都是有因緣的。就像現在很多人很努力的修行,但無法馬上成就,便發願生生世世能成爲出家衆,然後等未來佛降臨,成爲他的大弟子,成就佛果。所以,果期是很多成就者享受他們以前實修的結果,這一千五百年當中得到菩薩、羅漢果位的很多,得到其它方面成就的也很多。

  第二階段是修行期的一千五百年,這個時期以修行戒、定、慧爲主,依靠實修得成就。第叁是言教期的一千五百年,這時期以專門講解佛法的經、律、論爲主。最後五百年,是象征性具外表形象的末法時代,這時修行人只會稱自己是佛教徒,但是對佛法的真正內涵全都不懂,也不實修。

  我們現在已接近徒具外表形象的末法時代了,最後整個佛法將會慢慢消失。不是佛法自己會消失,而是因爲沒有因緣再傳佛法,沒有人修持佛法,所以會因爲五濁惡世來臨,自然隨著無常而消失。

  何謂五濁惡世?

  五濁惡世包括了時間、衆生、壽命、見解和煩惱等五濁,這五個現象同時存在的時代,稱爲五濁惡世。

  A. 時間濁:

  站在時間上的觀點來講,隨著人類的聰明才智,本來要在一天之內完成的,現在可以用比一天更少的時間去完成,到最後把整個時間的運轉規律都改變了,造成許多狀況都在變質。我們用的東西,不管是食物也好,衣物也好,所住的環境也好,這一切的效用和功能,都逐漸在退化,形成了時間上的濁世。

  以前的時代,動植物照著大自然的規律生長,人類也是依靠大自然的規律享用一切,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系。可是,現在我們用所謂的聰明才智,把大自然的運作變得不規律了。在不應該生長的時間中,讓植物突然增長,例如用科學的方式灑下很多的農藥等等。明明知道這樣加農藥,中毒的只有我們自己,可是爲了賺錢,讓許多想吃的人早點吃到這些東西,還是拼命的去做,使得現在很多東西已經失去了本有的精華。以前人類所吃的食物,裏面就含有人體所需要的一切營養,只要吃一種或者是二種就可以了。現在就不一樣了,我們需要吃很多,對不對?這也是爲什麼現代人還要去找所謂的健康食品、有機食物等等的原因。

  B.衆生濁:

  隨著時間上的濁,會帶來衆生上的濁。現在我們常常認爲自己營養不良,不斷調配營養,可是我們的身體隨著對營養的調配,配到最後,常常會有許多奇怪的病發生。很多文明社會中的病,在封閉的農業社會裏,根本就不存在。越偏僻或是越貧窮的地方,他們身體對抗疾病的體力或能量等等,都非常足夠,反而是我們過得愈好的,身體就愈脆弱了。所以,身體被聰明和時間的變化所支配改變,因而禁不起風吹雨打,愈來愈脆弱,就是衆生的濁。

  C.壽命濁:

  在佛陀的時代,人的平均壽命是一百歲,現在人的平均壽命是六十年。雖然有些人的壽命,可以超乎預料的長壽,但那是屬于個人的福報。很多以前沒有的天災人禍,愈來愈多,我們用自己的聰明所造成的事物,不斷帶來很大的殺傷力,傷害我們的生命。也就是說,對衆生壽命所構成的威脅愈來愈多,這個狀況就叫做壽命濁。

  D.見濁:

  另外是見解方面的濁。過去出家的法師們,在佛陀傳下來的法脈中熏陶,熏陶以後去實修,把所聞思到的佛法,傳授給信衆,想出家的信衆就出家。出家衆除了寺廟以外就是精舍,在家的信衆則負責用他們經濟上的力量,來護持佛法,幫助需要幫助的衆生,包括辦學校、蓋醫院等等。可是,現在已經過度的把角色轉換了。現在是什麼情況呢?出家衆作世間在家人的行爲,教導信衆如何作生意、辦學校等等。在家弟子不依止善知識,憑靠自己世間的學問,隨意解釋經典,把佛法當成學術研究,而沒有實修的經驗,並且在爭論佛法的正知與正見,教導出家的法師們佛法,及探討怎樣來弘揚、推廣佛法。這兩者的角色,已經完全被轉換了,這個現象的出現,叫做見濁。在佛法上是這樣解釋的。

  E.煩惱濁:

  比起古人,在很多生活條件上,我們已經十分富有了,可是擁有的當下,我們有沒有滿足呢?沒有辦法的,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爲了這一切沒有辦法滿足的欲望,我們從開始懂事以來,一直拼命的往前沖,拼到最後,當我們臨終雙腳一伸的時候,就結束了這一世。在這過程當中,如果這個富有,還讓我們感覺不到滿足,那麼這種富有,永遠就是一種貧窮,煩惱也會隨著不斷增加。隨著人的貪念無盡發展,我們所要求的事情也不會有窮盡的時刻,當然就永遠不會得到真實的滿足,煩惱也就愈來愈多。這在我們這個時代,是愈來愈明顯了,這就是煩惱濁。

  面對這五種濁都産生的時候,我們身爲佛教徒要如何運用佛法將之扭轉過來呢?先從煩惱濁說起,如果我們真正從心裏感到知足,就能常樂,也就容易減少煩惱了。

  對于見濁,讓我們依循本有的佛法倫理:出家衆站在出家的立場,研討佛教教義,弘揚傳授佛法。當然在家衆不是不能談佛法,但是在家衆更應該站在護持的立場,協助推廣佛法。這是佛教徒彼此雙方都要學習的。

  對于命濁,我們應當盡量恢複人類與大自然本來的和諧,以減少天災人禍,讓人類的生命威脅降低,這樣才能提高人類的平均壽命。

  對于衆生濁,我們對現代文明所帶來的一切,應該要有舍取,恰當的運用,知福惜福,回歸簡單樸拙的身心,不論是自己或是他人,都能處在清淨健康的狀態。

  最後是時間濁,因爲有前面這些因素,所以讓時間變得更混濁,只有將前幾項扭轉,時間濁自然也會轉變。而這一切,只有佛教實修者才有辦法改變它。

  4. 入佛門

  雖然佛法仍然住世,但如果我們沒有進入佛門學習,佛法對我們也産生不了任何利益。而就一個對佛法有虔誠信仰的人,如果在他出生的地方,沒有延續佛法的清淨團體存在,得以讓他有機會深入學習佛法,就必須尋找另外一個地方,來連接學法的因緣。這和個人的因緣及願力有關系。

  比如像西方有很多國家,雖然有弘法的機緣,也有人在弘揚佛法,但是到目前還無法自然地形成真正完整的出家製度。因爲沒有完整的出家製度,只好將佛法傳給在家的信衆。但是在家衆有他們的工作要做,有世間的事物要處理,很難將整個佛法完整地推動下去。所以,如果佛法按這樣的方式推展下去,一定會斷掉的,對不對?因此,一個地方雖然有佛法存在,但若沒有能讓佛法延續的出家製度存在,傳續佛法,讓有緣人得以進入佛門學習,也是無法得到法益的。

  雖然目前言教與證教都存在,可是已慢慢衰落了,快接近具外在形象的末法時代了,因此才有五濁惡世的情形。但我們現在還有機緣接觸到如此殊勝的妙法,這對我們來說已算是福德因緣很圓滿了。

  5. 遇善知識攝受

  以上這一切的條件因緣成熟後,還必須有善知識將佛法傳授講解給我們聽,教導我們如何真正將佛法用來實修。所以,有沒有機緣遇到善知識,對我們來講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像這裏很多學佛的人,從小時候或年輕時就學佛,可是接觸到真正善知識的機會,並聽聞佛法的時間,有多少呢?其實這種因緣是很難得的,只是我們不太去思考這個問題。如果遇到善知識攝受我們,指導我們作真實的修行,就是增上的大悲圓滿。

  《彙集經》中:「佛說所有一切法必須依賴善知識,所有一切殊勝之主爲善知識。」佛法有八萬四千不同法門,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如何濃縮要點來實修,所以必須依靠善知識,將他們在實修過程中所得到的善巧訣竅,總集起來教授給我們。

  阿底峽尊者到西藏時,有叁位修行人來拜見尊者,並問說:「一個人依靠此身想要得到解脫,得到遍知一切者的果位,是修習經論教典比較重要,還是接受上師的善巧訣竅比較重要呢?」尊者說:「上師的善巧訣竅比較重要。」他們問:「爲什麼?」尊者又說:「雖然能夠念誦、理解、講解佛經,對所有佛法的理論都非常通達,可是實修時,若沒有依靠上師實修的經驗訣竅來教導實修的方法,那麼正法和修行人將會脫離。」

  因此,不是修行前的聞思不重要,而是當聞思以後,必須將善巧的妙法濃縮起來,找到契入實修的方式。那時候,上師就很重要,否則你所學的法和所行的一切,將會背道而馳,因爲你不知道怎麼實修。

  以上所講的是十八暇滿。除此之外,龍欽巴大師在《如意寶藏論》中提到,得到了十八暇滿的人身,還必須沒有遇到「暫生緣八無暇」和「心絕法緣八無暇」,否則也只是表面上具有修法形象,沒有辦法真實修持正法,當然也就得不到有助于解脫的真實利益。我們會發覺,這十六種情形很容易發生,但是很多時候卻因爲我們沒有去觀察,而被忽略了,造成我們自以爲在修行,可是事實上身、口、意早已經和正法遠離。

  

✿ 继续阅读 ▪ 暫生緣八無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