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的親切。
但我通過煤氣中毒只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灰色這些負面價值,而佛法最讓人激動的地方就在于:它雖指出了生命“苦空無常”的特點,只不過目的卻在于破掉人們對一切虛幻現象的執著,從而打掃幹淨蒙蔽在我們清淨本性上的灰塵,指導大家共同回到“常樂我淨”、直至本自無生無滅的永恒生命狀態。我悲觀,是因爲我只看到了生命的被奴役狀態。而佛法告訴我,這些都是假象,去努力找回光明自在的生命本質吧!
從《心經》開始,我正式走入了佛門。這以後不久,我就看到了一本介紹四川色達喇榮佛學院的書,還有佛學院的法本《法界寶藏論》。盡管對于甚深的教理我並不能理解,但強烈的信心及向往之意卻油然而生。特別是後來又聽到了一位上師的講法錄音帶,那裏面的一段話更是強烈打動了我的心:“世界上所有高尚者的行爲追求和道德規範,其實都已全部包括在佛教的無上菩提心之中了。所以那些追求品行高潔的人士,只要能以佛法來嚴格要求自己、以無上菩提心的正知正念來觀照反省自己,如此爲人與做事,則他最終不但能擁有人間最高尚的道德品質,而且也能證得最殊勝的出世間境界,成就生命最究竟的覺悟狀態。”
這般話最打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指出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以佛法爲依托與指引,去真正達到生命最究竟的覺悟狀態。經曆了世間願望一個又一個的確立、一個又一個的實現,你會發現它們實則根本不能被稱之爲理想,只能被叫做欲望而已。因爲它們永遠無法讓你真正覺悟,它們只會讓你在一個又一個欲望的旋渦裏,被名利牽向無底的深潭,離最初的本性、最終的解放與自在越來越遠。
于是一個新的理想就此誕生,而且我准備用一生的行持去實現它:把握生命的本質,並駕馭它,乃至最終任運無爲、縱橫潇灑。而達成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便是在自利利他的菩提大道上精進不懈。
很自然地,我就想去色達喇榮佛學院。因爲到目前爲止,我的所有學佛經曆基本上還停留在自學階段。父母肯定不會答應我的要求,爲了留住我的心,他們居然拼命地給我找起了男朋友。在這一過程中,我又一次對世間法生起了強烈的厭離心與出離之意。他們本想以兒女情長挽留住我,卻不知道這樣反倒促成了我的學院之行。記得當時曾聽到過父母與“媒婆”的一次對話,讓我大惑不解的是,父母竟與“媒婆”一一對應我與那位還未曾見面的“男主角”的各項條件:我是大本,他也是大本;我月收入千余元,他也同樣,甚至比我更高;我個頭不矮,他也一米七五;我家庭無甚負擔,他亦是獨子;我的年齡不小了,他也不是青春年少;我家有多少間房,他家的院子有多少平方……不過,短暫的不解過後,我馬上就明白了,如果我不逃出這段婚姻的話,那我可能也和絕大多數自認婚姻自主、美滿的男人、女人一樣,其實也是自動地投入婚姻的買賣關系中去。在婚姻中,男女雙方如果沒有衡量對方的各項條件,那這樣的婚姻幾乎就不叫婚姻了。盡管人們給戀愛披上了世間可能最溫情脈脈的面紗,但你一旦深入它的本質就不難發現,不考慮對方各項條件的婚姻,從古至今都未曾有過!我們依然是把自己以及對方,還有雙方的家庭,以及各項相關條件,全都放在天平上衡量了半天後,才最終定奪這場婚姻關系的。這不是商品又是什麼?不是商品交換又是什麼?
我從來就沒有否認過人類感情的真摯與偉大,但在一個以自我爲中心,以我執爲基礎的人際關系中,在一個越來越現代化,所謂“文明”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裏,在一個異化、物化日益加重的環境中,會不會有一天,人類的愛情關系也將墮落爲僅僅是一種肉體交換關系,或者所謂優勢互補的利用關系?
算了,把這一切全都抛之腦後吧,到佛學院去,去重新開辟自由生命的新天地吧!
就這樣我來到了佛學院,並且在聞思了法王如意寶的甚深教言後,不久就于這裏出家了。
路是自己選擇的,就像沒有人可以把理想強加于我頭上一樣。盡管我很弱小,但有了佛法的信仰,我覺得自己無比堅強。沒有任何人、沒有任何勢力可以再左右我的命運了。所以仔細想想,人們都說最難戰勝的是自己,這話一點兒都不假。當有一天我們認清了自己,也認清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時,這句話的正確性就更可見一斑了。那時你是繼續昏沈下去,還是繼續自我欺騙下去,還是起而與自己作一場最艱苦、但絕對是最有意義的鬥爭?沒有智慧、沒有力量、沒有勇氣的人可能都會選擇閉起眼睛、塞住耳朵的生活。更何況當今社會,還有太多太多的人根本就沒有能力認清自己。不管你是個億萬富翁,還是個科學權威,不了解生命本質的生存都只是一種無意義的虛擲時光而已。
站在喇榮的神山上,望著廣闊無垠的天地,我經常都在想:人生就是一曲奮鬥的樂章,我們用努力染紅一個又一個落日,又用生命迎來一輪又一輪朝陽。不知道死亡什麼時候就會降臨,但心中已有了最究竟的理想,而且又日日前行在實現目標的大路上,我將無懼任何無常的陰影。
有志者即使是在黃昏裏,心間也會洋溢著希望的晨光。
圓明敘述了她的理想與生活,對我而言,這些內容她不說我也大體知道,因她實實在在已是這裏漢僧當中的老修行了。剛來時她還曾當過管家,因而我們接觸的機會與時間也比較多也比較長。關于圓明的修行情況,我要說的一點是,這個人的正知正見已相當穩固了。
在很多人舍棄、甚至背棄自己曾經有過的正見的當下,關于人生、關于佛法的定解就更顯得彌足珍貴了。如果只知隨順世間風向,或叁天兩頭換上師、變見解,這樣的修行人肯定無法得到佛法的究竟利益。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我曾對四衆弟子們說道:“錢包、身份證等東西丟了,根本就不值得可惜。把正知正見丟了,才是最大的損失,因爲你的慧命可能就此消失了。”當時有位叫彭滢的道友,後來在回到歐洲時還曾廣泛引用、並向人宣講過這句話。作爲一名凡夫,我的話到處被引用並不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好事。它只是給我提供了一點信息,即贊同學佛首重知見正這一看法的人,並非少數,它還是能引起許多求道者的共鳴。
人們常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我想圓明的精進聞思修也快近十年了。如果能永遠保持她對佛法的正見的話,我想日後她若回到漢地弘法,一定會成爲一塊濟民利生的好材料。其實所有希望能續佛慧命、自利利他的行者,都應牢記“護持正見”這條首要條件。
《74 爲了心中的理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