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念
常人總認爲佛教是宿命論,教人什麼都放下,不要貪,都不要去爭,命中注定什麼就去接受什麼。其實是誤解,佛教其實一直在告訴人們要“精進”,要“貪”。
在佛經描繪的極樂世界裏,遍地黃金,宮殿鋪滿金銀珠寶,人們沒有疾病,沒有煩惱憂愁,平等相處。大家在極樂世界可以享受美妙的修行,每個人心裏都充滿了歡喜,只要念頭裏想到什麼就擁有什麼。佛教徒都希望去那個地方,都希望成爲完全開發的覺悟者,便知一切,對人世間的萬物萬象都了如指掌,而又不受那些世間的誘惑。人人都想達到這種具有高度智慧慈悲的境界,這不是“貪”是什麼?所以,並不能說佛教只告訴人們不貪。
那麼,現在我們爲什麼又要把“貪”稱爲毒品呢?
爲滿足自己的意願不惜傷害別人,也不惜傷害自己,這就叫貪欲。
人們的貪念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嬰兒剛一兩個月就知道用他喜好的方式,如假哭的方式、笑的方式,引起別人對他的關注,他就會得到呵護和他想要的一切。
我們來到人世間,很多時候是在等待中度過,等待中我們在努力,等待我們想要擁有的,爲了擁有一些東西而去付出。人類在生存的過程中要保持正常的生活,必須滿足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除了食物、衣物和藥品,還應該擁有健康的身體和比較長壽的生命,更需要有個健康的心靈。等這些擁有以後,人們才應該去追求額外的財富、空閑的時間、權力和自由。
什麼叫“貪”呢?我們說的一個人在世界上尋找生活必需的東西不叫“貪”。我們一日叁餐沒有問題,但很多人還是沒有安全感。有的人還算有經濟能力,爲了預防未來的天災人禍,囤積很多的糧食,家裏的糧食永遠是足夠吃叁年,于是吃的永遠是已經過了叁年的舊糧食。還有比較可笑的是,有的人很擔心自己生病,就囤積了很多的藥品,幾乎把藥店賣的所有藥都囤積在家中。人的這種“囤積欲”不叫“貪”,通過引導還可以走向正面。也有人總是未雨綢缪,內心暗示自己總是往負面的方向去想——沒有生病的時候等待著生病,饑荒還沒到來就等待著饑荒的到來。這也不算是“貪”。
究竟什麼是“貪”呢?現在我們很多人,爲了自己味覺的一點點感受,就想方設法吃山珍海味,不惜爲了自己的舌頭去傷害別的生命,殺死野生動物,殺死鯨魚、鲨魚、鮑魚等。真有那麼大的必要嗎?這些肉真的就好吃嗎?不一定。很多人爲了滿足欲望,東南西北到處飛,就是爲了吃一頓飯,爲此很多動物的疾病就帶到我們身上來了,讓很多傳染病蔓延開來。這種爲了味覺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就是貪念在作怪。
一個人有擋風遮雨的房子,有代步的車子,這很好。而無止境的貪念會讓人希望有好多棟房子,車子也要越高級越好。有人認爲這就顯得“我有錢,我有福報”。而天底下的錢都不是白來的,就像我們存在銀行裏的錢,是我們努力賺來的,總歸是會用完的。
好多人爲顯示自己的貴族氣,戴名牌表,每天換不同的車子,買衣服不是因爲他要穿衣服,而是爲了他喜歡買而買。這種貪欲的另一面是人心極度的空虛。你今天在名牌店裏買下所有衣服,人家明天又會設計一大堆好衣服,一輩子總是買不完的,因爲買不完永遠就會有失落感,永遠都會有空虛感。那種痛苦,就像大象洗澡,天氣熱的時候跑到泥漿裏滾一下就感覺很舒服,但在泥水裏待久了也不舒服,等到爬出來,太陽一曬,身上的泥漿幹了就會裂開,扯著身體。買東西也一樣,買到的一刹那很舒服,過後也會空虛。
我曾經接觸過一些有名的國際商會組織,認識很多富人。他們玩股票,會無止境地把錢投到股市裏,賺錢的時候很高興,但從不會把股票裏的錢拿出來用,都是這邊掏自己的腰包去吃喝玩樂,那邊股票跌下來後每個人都愁眉苦臉。金融危機後,大家都說,大師啊,早知道就把這些錢捐給你了。我說,知道你有這份心就很好了,現在“綠油油”一片,你捐給我已經沒有用了。所以,很少看到炒股票的人在股票大漲時把錢兌出來拿來花,那邊股票漲了,這邊就掏錢慶祝,錢包還是在縮水,這些也只是欲望的短暫滿足。要知道,即使現在你富有,但是不能保證一輩子總富有。我們周邊好多認識的人,前幾年還是榜上有名的富豪,如今不是變成階下囚,就是過勞死。富豪榜上的人上來得很快,消失得也很快,不要說一輩子,短短的十年裏就有多少人從上面消失了。好多人因爲貪婪而偷稅漏稅,擁有了很多財富還想坑國家、坑社會,最後變成階下囚,自食惡果。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人要懂得珍惜。
我們看到,全世界富豪人群裏,可以維持很久的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有良心、有道德的企業家。對國家,他們願意付出自己的責任,對員工、對社會都願意付出。這樣真正有道德的人,他們花在自己身上的錢實際上是少之又少。喜歡揮霍的那些人,因爲喜歡揮霍而貪,他們不但想要擁有更多的錢財,還希望擁有權力;擁有了權力,又希望擁有別人的贊美。這樣的人沒有明白,一個人受到人們的尊敬是因爲他對社會的奉獻,如果通過砸錢做廣告做形象工程的方式讓大家關注,就會是昙花一現。一個人不能誠心誠意爲社會奉獻,就會在虛幻當中過日子,他的心靈是貧窮的,不可能是個富有者。貪得無厭就是心理貧窮的一種表現。
很多人認爲只要有錢就富裕了,其實不是。內心的貧窮導致他會想方設法,爲了滿足欲望,不惜傷害自己所在的環境,破壞大自然,破壞山川江河。甚至整個社會都會在他一個人欲望下付出很大代價。而對社會造成傷害的人,最終都會自食其果。
每個人都害怕貧窮,因爲大家以前都窮怕了。當我們擁有財富的速度太快,以至于都不知道,沒有想清楚這些財富的源頭到底是在哪裏,甚至忘了自己的責任。一個企業的成功,一個人的成功,往往是很多人付出努力以後的結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來自于四面八方,需要去回饋,如果不懂得這一點,我們所擁有的很快也會失去。所以我們所擁有的這些,像水一樣,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大到對社會、國家和環境,不能因爲對某些事情的過度參與而放棄自己的良知和責任;小到一個家庭,也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對別人的付出永遠需要有感恩的心——不只是想索取什麼,還要多想想我們爲別人付出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