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正的快樂源
我剛到新加坡的時候,很多住別墅、開豪華車的人說自己又窮又苦,我就覺得很奇怪。我說,你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開好車,你苦什麼?我們總是認爲人家住的高樓大廈是他的,擁有這些,他應該是富有了;後來發現紅塵世界所有這些東西都是虛假的,多少人外表光鮮靓麗、身份崇高,但心靈卻煩惱,甚至痛苦得不能自拔,旁人難以想象。
到底這個世界怎麼了?經常聽到各種各類人說的都是自己的煩惱,擁有錢財也不代表就擁有了快樂。更大的問題是,很多人忽略了內在的真正需求,忽略了應該放下“我執”的道理。太過執著,擁有的東西越多,帶來的困擾和煩惱也越大;加上很多人都希望從他那裏分一杯羹,他爲了保護所擁有的這一部分所投入的精力比積累這些時的投入還要多。
人生活得簡單,快樂的來源才會越來越多。
藏區非常偏遠,然而人們的快樂源特別多。有人講個小小的笑話大家就會開心很久,大家一起吃一頓飯會很開心,娛樂一下跳跳舞也很開心。如果你忽然變成窮人了,大家會送一點財富給你,你就馬上擁有了,大家就很開心。
融入紅塵社會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每個人的快樂都太過短暫。也許是人口太多的原因,爲了生存強烈競爭,産生出巨大的壓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跟鋼筋水泥變得很像了,越來越冷漠,有苦也沒地方訴,發泄不了心中的煩惱。
根本原因,還是對心靈的需求和信仰的關注太少。很多時候我們如果過度注重外在的環境、外在的名利,就會忽略了精神層面的東西。佛陀成佛的時候就講: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苦難的世界,痛苦的原因在于我們放不下心裏的貪、嗔、癡、慢、疑。要放下這些,總是要學會方法,方法要通過受教育而來。而我們尋常受教育,沒有人專門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調整心態,我們受的教育很多都是教導我們怎麼去向外占有和掠奪。如果能夠好好學習佛教裏講的放下的方法,尤其是學習把“我執”放下的那些方法,就很容易從簡單中産生快樂。這種快樂還是可以保持很久的。
要學會放下,還是要從實際修行當中體驗,在現實生活中去修是最快的,也是最有效的。當人面臨金錢、權力和贊美時,很容易被這種“法執著”給迷住了,就不清楚自己真正生存的價值到底來自哪裏,于是就把這些擁有當成是生存的價值,那麼慢慢就發現實際上你爲這些所謂的擁有付出了很多,生命也在這個過程中消失了。等發現最珍貴的是自己靈魂層面的需要時,暫時擁有的那些物質也應該是還給大自然的時候了,包括親人也會離開自己了——這個時候就已經晚了。
所以佛陀說,過去世不可得的,未來世更不可得,當下才是最重要的,每一秒鍾的當下才是真正的“恒”。永恒的“恒”存在就是每個“當下”連著下一個“當下”,它是連貫的。對下一個“當下”來講,現在的“當下”都是過去不可得的東西。要把握住當下,讓當下爲未來創造正面的力量。
如果要讓當下爲未來創造力量,我們現在要把握住它,就得把過去給放下。很多時候,我們放不下過去的任何東西,包括我們曾經擁有過的身份、地位、面子,還有學問等等。我們經常會被曾經接觸過的環境、習氣捆住自己。
現在我們藏族人很多到內地,還用藏區的模式來生活,就是讓自己以前的習慣給套住了。很多中國人到西方去也是被習慣給套住,與西方的生活格格不入——習慣了用筷子,不願意用刀叉;喜歡喝綠茶,不喜歡喝咖啡。
我們內心中的保留當然重要,不管生長在哪裏,這是對自己的民族、生長的地區和文化的尊重;但是,當我們離開某一個環境,就應該把前面的那些先放下,學會別人的東西,讓別人認同我們,然後再把自己的東西推銷出去。每個階段實際上都是一種放下。在佛教裏叫做放棄“我執”,把它放空,叫“無我”。當外在的環境影響約束捆綁我們,我們就可以從裏面讓自己解脫出來。
我們可以使用它,就是擁有它所有的使用權,但是千萬不要認爲它就是永恒的,歸我們了。産權所有者不是我們,沒有任何人是其産權的擁有者,我們可以盡量使用它,那麼用完了就應該放下。就好像用洗手間:當我們需要用馬桶時,它是一個很可愛的東西,是全世界所有人最大快樂的來源;但當我們解放完以後,就可以完全放下了,不再會認爲它是可愛的東西,甚至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爲它是個肮髒的東西。實際上,大部分最享受的快樂就是從它那裏産生出來的。當我們需要它的時候,我們又覺得它很可愛、它很好了。這種分別不是外在的,都來自于我們心裏面。
最後,我們慢慢會發現,這一切實際上是很自然的事。有一天,我跟幾個弟子在看國外一個片子,片子裏有個鏡頭,是幾個韓國人戴著手套在洗馬桶、便鬥。弟子們說洗馬桶還這樣用手去洗,爲什麼不拿刷子刷呢?我說,這種事情我幹過,幹著幹著就覺得很快樂。爲什麼呢?所有人最放松的地方就是那兒,不管叁教九流,職位高低,就像我們藏族人所講,連國王都要屈服的唯一地方就是這個地方。有了這種心態,就覺得洗手間是最和諧的地方,猶如肥料和水果蔬菜之間的和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