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與心對話 第二章 放下 3 被佛像“收藏”

  被佛像“收藏”

  爲什麼很多人容易執著于欲望而無法放下呢?最主要是,人們會認爲任何東西自己占有後就會永遠不變。所以,擁有之後,人們就爲這個不想失去而不斷地想一直擁有,讓自己的內心掙紮。

  其實,我們知道這些東西誰都擁有不了,但從來不會說服自己那是會失去的東西,很多人還是想方設法去占有。

  以前窮的時候,經常想一日叁餐能吃飽就很滿足了,多一頓消夜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能買幾件新衣服就已經非常滿足了。然而,有了這個能力後,衣服越來越多,根本穿不完,還是會去買。

  以前貧窮的時候,人們的欲望就是以後有皮鞋穿,有好衣服穿,或者有小車可以坐,有一間房子就非常好了。等到房子有了,車子有了,什麼都有了,經濟能力增強了,新的欲望就又來了——想辦法讓房子越來越大,衣服越來越貴,都是名牌才好。到最後,不是爲了穿衣服而買衣服,是爲了買衣服而買衣服。到商店看到名牌衣服,這也要那也要,打包拿回家,挂在衣櫃裏;很長時間後,一看,衣服還挂在那裏,連標簽都沒有摘掉,更不用說穿在身上了。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當我們剛開始擁有兩件衣服,剛開始買得起一部車,買得起第一個名牌包包的時候,我們會很高興的。就像一個企業家擁有第一桶金,那是非常歡喜的,那種歡喜會保持比較久。再到以後就比較多余了,像銀行的存款,第一筆存款是真實的,從沒有存折到上面有數字,以後就只是後面的零加多少的問題了。這就是欲望一直膨脹、占有欲有增無減的結果。如何控製這種占有欲,如何在擁有後再放下,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西方很多有名的企業家,生長在有信仰的家庭裏,從小父母告訴過他們,一切都是從百姓那兒來的,擁有財富後要懂得回饋社會。把這種觀念實施出來,西方許多富豪如洛克菲勒、福特、比爾·蓋茨、韋爾奇等,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們的信仰有效地對他們的行爲起了規範作用,使得他們在事業中能夠誠實經營,在生活中克己節儉,不忘在擁有之後奉獻社會。

  東方人,特別是我們中國人,很少正規受過回饋社會的慈善心理教育,只想把自己的錢財等有形財産留給子女,或者瘋狂收藏一些所謂的寶物,這種收藏很多時候僅僅是爲滿足個人的占有欲而已。我認識一個人,很愛收藏古董,每次收藏到一件寶貝就會打電話告訴我,我每次都說很好。他收藏得太頻繁了,有一天我就跟他講:“你收藏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無非就是拿回去放到家裏,要麼就放到銀行裏,或者買保險箱放在裏面鎖上,這個跟你沒有擁有、埋在地底下有什麼差別?最多也就是你拿出來看一看,你有兩叁件、十來件的時候你可以經常拿出來,看一看欣賞欣賞。當你擁有幾百件後還怎麼看?看也看不過來,自己擁有什麼東西只是看一下清單而已。”有一天他又告訴我說收藏了一尊唐朝的佛像,我就說:“你要搞清楚,你在這個世界上能活多少年呢?你50歲了,我祝福你長壽一點,你最多能再活40年,也就是說這40年的時間,看起來是你收藏那尊佛像;從唐朝到現在,佛像已經存在一千多年了,你才多大年齡,是你收藏佛像嗎?佛像暫時收藏你幾天還差不多。你要搞清楚你到底是幹什麼的,你在這個世界上不過是昙花一現,佛像是古董,就是因爲它已經在這個世界上這麼久了,你不是收藏家,它才是收藏家,你還搞不清楚……”我說你醒一醒吧,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到這裏。

  我們的欲望就是在這種過程中不斷輪回,形成了習慣。如果這個過程帶給我們的都是快樂,那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多時候帶給我們的是不快樂。有人喜歡購物,購物的快樂是短暫的,大概只存在于選東西和刷卡的時候,等刷完卡看到賬單實際上就開始後悔了,放在衣櫃裏穿不了更是後悔。買來的東西其實無用,會增加心靈的負擔。我經常跟人開玩笑說:一件衣服挂在商店裏,我們在外面看時最多就是覺得那件衣服好看而已,當我們確定要買這件衣服時突然有個人過來把那件衣服要買走,我們這邊就開始想了——那件衣服是我要買的,因爲已經被我的欲望占有了。當我們付完錢出來,如果有服務員不小心把咖啡倒衣服上面了,我們就會心疼,因爲你的東西被侵犯了,就會覺得難過。這種難過就是負擔。

  現在很多人買車子,車子放在展廳裏面,那是人家的車,我們交了定金後就不一樣了。買了新車,如果有人用鑰匙刮了一下車子,就如同刮到我們心了,痛得不得了。房子也是一樣,我們沒有交錢的時候人家敲敲打打根本不關我們的事,我們交了那一筆錢,占有欲就開始有了,再有人對房子敲敲打打就會讓我們火冒叁丈。

  人有占有欲,並不是說完全就不好。人來到這個世界,從一個軀殼開始,到珍惜我們的身體,到有個充實的生活,然後讓身體在生活中滿足必需,那是必須的。而在超過後就變成額外的了,如果想做到不讓外在的東西來掌控自己,這種靈活就很重要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