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以趕呢?起初大家都沒把她當回事兒,想著這還不是叁兩天的事情。結果天寒地凍的春節到來時,她居然要一個人去海拔四千米的色達,她說她想去佛學院看看上師。看她毅然決然的樣子恐怕是攔不下來了,我便陪她去軍用商店買了手套、棉褲和大頭鞋,剩下的就只有在內心祝她一路平安了。假期過後,她從色達回來,人微微胖了一點,臉上還帶著高原的明顯印記,精神面貌卻出奇的好!這些都還只是外表的變化,真正的改變在她身上同時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她開始很少出門了,業余時間的大部分都用在修行上了。她的氣質更是有了質的改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她身上已有了智慧的影子。前年她又一個人背著一個大包,用一個月時間、花了一千塊錢從川藏線入藏,又從青藏線回川,程程搭郵車,遍訪雪域高原的寺院。這一壯舉在朋友中經常被引爲佳話,她自己也把這段經曆整理成文字在《女友》上發表。一個從前你不重視的女孩,現在你不得不重新認識她。如今我們成了可以交心的朋友,常常交流一些佛教方面的問題,她總是帶給我很多啓發。
不光是施行,有關西藏的書我也會很留意。一次朋友給我推薦了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書》,這真是一本好書!它用藏傳佛教的知識講述生死與臨終關懷,深入淺出的行文很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不愧爲西藏的《神曲》。還有一本書就是後來成爲我上師的丹增嘉措活佛寫的《如何面對痛苦》。初讀時,它還沒有成書,只是打印的樣稿。當時我和朋友約定在一個小飯館見面,簡單地寒暄之後,她便拿出了活佛的書稿。只看了開頭我就被吸引住了,當即向她索要書稿,她答應給我看半天時間。在我們熱烈的交談過程中,臨桌的叁個人投來善意的微笑,也許是我們談話內容中提到的人名引起了他們的興趣。等我們吃完飯買單時,那叁個人已經幫我們付了錢。這只是一個小插曲,但它帶給我的卻是心情的長久愉悅。那天下午,我真的很幸福,在活佛平實的娓娓敘述當中,我逐漸進入了佛教的領域。煩惱的根源、痛苦的大小和種類,以及如何利用和面對痛苦,活佛的書給了我全新的感受,讓我的心情頓時舒暢起來!當時我非常渴望見到活佛本人,當面聆聽他的教誨,我相信我會有這樣的機會!這個時候我已決定要走進佛門,就像我的一只手已經搭在了門環上,只需輕輕的一點外力,門就會被打開。
機緣很快就降臨了。有個周末朋友問我去不去放生,我當時沒太肯定,因爲通常周末我都會睡懶覺,生物鍾已經養成的習慣,早上六點半我可能起不了床,因而我告訴朋友別等我。沒想到第二天六點半時,我居然准點就醒了!馬上出門打車趕到約定地點,那是我第一次參加放生。起初以爲只是放幾條魚、幾只蝦,沒想到居然有四大卡車的泥鳅、黃鳝,還租了兩艘船。參加的人男女老少都有,大家一起動手不分彼此,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公益活動。把車上的泥鳅搬到船上後,便開始念誦起放生儀軌,在大家的誦經聲中魚兒歡快地遊蕩,它們也許知道等待它們的將是一種新生。我們的船向湖心駛去,在漁夫不能出沒的地方讓這些魚兒回歸自然。所有的衆生都是平等的,他們都在六道輪回中轉化著自己的生命形式,你沒有權利去剝奪另一個生命的生存權利。蚊蟲也好,人也好,從本質上講都是相同的,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果有也只是一種外在形式上的區別,是個人業力顯現的不同方式而已!那天參加放生的有索達吉堪布,他是一個學問高深的出家人,在信衆中有著極高的威望,從那些師兄對他的頂禮膜拜中便可以感覺到他的不凡。不過我當時並不知道這些,只是在我忙碌後擡頭的一瞬間,我碰到了一位僧人慈祥的目光,他用手擦幹淨船舷上的水示意我坐在他身旁,這平凡的舉動卻給了我極大的溫暖。坐在堪布身邊,我就像是沐浴在一個溫暖的磁場當中,盡管沒有言語,但我的嘴角卻始終挂著微笑。回到堪布住處,通過朋友我向堪布提出了皈依的請求,從此我就成了一名正式的叁寶弟子,法名圓真。
逐漸地我開始接觸到一些入門的佛教書籍,也終于來到了我夢寐以求的色達喇榮佛學院,還接觸到了更多的上師:叁界導師法王如意寶的慈善,慈誠羅珠堪布的寬厚,益西彭措堪布的睿智……當然,還有我一直想見的丹增嘉措活佛。雖然他們各有各的特點,但都帶給我相同的感覺——一種普度衆生的慈悲。我在世間也接觸過許多學問、人品具佳的人,有藝術家、科學家、哲學家,他們在各自的行業演繹著成功,創造著財富,可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一點凡夫俗子氣,一些他們自身無法超越的東西。而在我的上師們身上卻看不到這些,可以說我完全被他們的人格魅力折服了,而且這種魅力的余波已經輻射到了我周圍的朋友們身上。我有幾個朋友在見到法王後都對佛教産生了或多或少的興趣,有的還因此生起了非常強烈的信心,成爲了虔誠的佛教徒。
佛教是利他的,它絕不是單純的自我解脫,你應該用自己的所能去影響、感染和幫助別人,這就需要你有一個如法的言行和形象,而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一個正確的思想平臺上。正像上師要求我們的那樣,學佛最關鍵的是建立正知正見,有了這個作先導,才能從本心産生出強烈的對佛教的信心,做什麼也才會由衷而爲。在認識還沒有跟上以前,就急著去做一些操行,那只會是一知半解,收效肯定甚微,甚至還會影響到自己的心態和信心。
經曆了紅色與藍色的變奏,現在我終于從雜色中步入了白色。白色既是所有顔的總和,又是所有顔色的超越,它顯得那麼純潔,但又絕不單調,它的多元實在是需要你去慢慢品味。像我這樣的青年人應該是非常幸福的,我有健康的心智,良好的體貌,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接觸到了佛教。可以說我已具足了十八般暇滿人身,我當然沒有理由再去懷疑我的未來,雖然我才剛剛起步。也許,還有許多世間的事需要我去處理,但我相信我終究會走上香巴拉淨土!
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我愉快地暢遊在白色的世界裏。
圓真從笃信唯物論到信仰佛教,從生長在紅旗下的戴紅領巾的好少年,演變爲佛經中所說的“白衣居士”,這一切對他來說真可謂是經曆了人生的最大轉折。印度偉大的佛教智者馬鳴論師等聖者,也都是通過其它學說的觀點而趨入佛門的,但他們後來都對佛教做出了偉大貢獻。佛陀圓寂後最傑出的佛教修行人——龍猛大士曾揭示過:“具有智慧者的誓言如刻在石頭上的文字,永遠也不會被洗掉。”我相信圓真選擇“白色”道路,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結果,絕非一時沖動地盲目隨衆。這樣的話,如果他能在堅定不移地對佛法産生正信的前提下,不斷精研佛理、猛厲行持十種白法,那他心目中理想的“白色”淨土——香巴拉,最終就一定會在他面前顯現。
《66 紅藍白的變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