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5:十圓滿——五他圓滿2
◎教住——正法住世的圓滿
釋迦牟尼佛降臨後,所弘揚的教法,存在世上只有五千年的因緣。五千年過後,教法會消失,那時的人就沒有機會接觸到佛法,我們現在正好是在這五千年之內,佛法還在人世間流傳,就是具足「正法住世的圓滿」。
1.果位期一千五百年
在佛陀教法五千年中,早期爲一千五百年的果位期,也稱爲普賢密意的聖教期。在果位期中,有很多的成就者開悟,得到羅漢和菩薩的果位,得到其它方面成就的人也不少。
2.修行期一千五百年
一千五百年果位期的時代結束以後,接著是修行期的一千五百年。所謂修行期的一千五百年,成就者不如果位期那麼多,但都以修行爲主,修習止觀,修「戒、定、慧」。這時期的修行人,很少人破戒,都恪守戒律,修習真正的禅定,觀修空性,也就是般若。
3.言教(阿笈摩時期)的一千五百年
前面時代的人,除了講解經律論以外,還會從聞、思中,做完整的實修,並且從實修中得到果位。接下來的言教時期,是以講解經律論爲主的時代,實修的人越來越少,得到果位的人更是稀有。
我們現在正處言教(阿笈摩時期)一千五百年的晚期。在這濁世中很多人不持守戒律,有些出家衆對于二百五十叁條的比丘戒律,沙彌戒的叁十叁條戒律,都只是會背誦而已,已經很不容易守住了,能不破主要的誓條,就已經很難得了,其它細微的破戒,就只能靠每隔十五天作一次的忏悔來清淨。以前只要是出家衆,超過四位以上的話,必須每隔十五天忏悔一次,只要忏悔就會清淨,但是現在連忏悔的次數和時間也漸漸減少了。但是在西藏和印度的僧團中,這個傳統還保留著。
事實上,言教時期也快要過去了,已經沒有太多的人真正在講解經律論,但是現在畢竟還是屬于言教時期之中。
4.執著外相五百年的末法時代
一千五百年的言教過去以後,還有五百年執著外相,象征性修行的末法時代。在這五百年中的出家衆或在家衆,就像現在很多的佛教徒一樣,只是在表面上學法和修法,自稱是佛教徒,卻不知道佛法的教理,我們現在已經很接近這段末法時代了。
經過這些階段以後,因爲沒有因緣再傳揚佛法,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會隨著無常消失。雖然我們現在身處五濁惡世中,遭受戰亂、瘟疫、饑荒等等痛苦,但是佛陀的言教和證教還存在,所以算是非常幸運的。
5.五濁惡世
什麼是五濁惡世呢?五濁惡世包括了劫濁(時間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和壽命濁等五濁。
² 劫濁
劫濁(時間濁)來臨時,站在時間上的觀點來講,我們的財富會慢慢減少,所用的物質,品質會慢慢變質,不管是食物也好,衣物也好,所住的環境也好,一切會隨著時間逐漸退化。比如,我們這個時代很多東西已經失去了大自然原本的精華,所以現在很多人要去找所謂的健康食品、有機食物。過去古人所吃的天然食物,裏面包含人體所需要的一切,只要吃一些,營養就足夠了,不需要太多的種類,現在我們需要吃很多很複雜的東西。
隨著人類的聰明才智,許多本來一個月之內完成的工作,現在可以用比一天更少的時間去達成,表面上科技文明帶來了進步,但是最後導致時間的運轉規律都改變了,以至于人類本身和大自然也連帶在退化中。時間本有的規律被破壞,往相反的方向逆轉,造成一切現象都在變質,這就形成了劫濁,也就是時間濁。
² 見濁
見濁是見地方面的混濁。當人們特別執著種種身見、邊見,遠離了正見和真理,邪見外道充斥時,就是見濁的出現。爲什麼會有見濁呢?因爲過去出家的法師,會在寺廟受佛法的熏陶,精進實修,用功探討真實的義理,將佛法教義傳授給信衆,延續佛法法脈,保持了清淨的傳承。依照古時候的傳統,出家衆肩負維系正法法脈,荷擔如來家業的角色和責任;在家信衆則負責提供經濟上的護持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衆生,包括辦學校,蓋醫院等等社會慈善項目,現在則是反過來了。現在有些出家衆,和很多在家衆,著重于如何用世俗推廣佛法,卻很少深入經律論深奧的義理,也極少人引領衆生趨向究竟解脫之道,導致于對佛法的認知退步,缺乏正知與正見,心性無法提升淨化,而産生見解上的質變。
² 煩惱濁
煩惱濁中,衆生的貪、瞋、癡、慢、疑等等煩惱,越來越粗重。因爲人在見地上,缺乏智慧修身養性,無法解決心中的問題,不管生活是富有或貧困,多半不知滿足,煩惱與日俱增,沒有止息,心永遠不得平靜,永遠覺得痛苦。人類的貪瞋癡越來越猖狂的時候,就是煩惱濁的現象。
² 衆生濁
衆生被時間濁和見濁的變化支配,被煩惱所控製時,福報就會慢慢消失減少,世道人心逐漸沈淪,體質和體力也不如以前的人強壯,所感受的痛苦會越來越深,這是衆生濁的現象。
² 壽命濁
當衆生濁産生的時候,衆生的壽命會減短。在佛陀降臨世間的時代,人的平均壽命是一百歲,現在人的平均壽命是六、七十歲,雖然有些人可以超乎尋常的長壽,但那是屬于個人的福報,一般人是無法控製自己的壽命。人類用自以爲是的聰明,不斷破壞大自然,讓自己存在的星球産生不正常的生態變化,帶來很多以前沒有的天災人禍,對人類和動植物,都造成很大的殺傷力,對衆生的壽命也構成極大的威脅,這是壽命濁的現象。
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和壽命濁等五濁現象,同時出現並存的時代,就是五濁惡世。身爲佛教徒的我們,身處五濁惡世,應積極恢複傳統本有的佛法倫理,出家衆應續佛慧命,教化衆生善惡因果,出離輪回之法;在家衆應護持佛法,協助佛法的延續,淨化人心。如果人人知福惜福,回歸簡樸的身心,恢複人類與大自然本有的和諧,才有辦法改變這一切現象,這是佛教徒們應有的共識。
從前面所說的果位期一千五百年、修行時期一千五百年,到現在已經是第叁個一千五百年的言教時期,快接近徒具學佛外相的末法時代,所以才會有五濁惡世的情形出現。這些現象在佛陀時代就已經預言過了,但是現在卻活生生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啊!這麼想來,我們還有機緣接觸到如此殊勝的妙法,對我們來講,還是很幸運啊!
◎法隨轉——因緣的圓滿
雖然佛法的言教和證教還存在世間,但是如果自己沒有因緣進入佛門,佛法的存在對我們也是毫無意義的。就好像太陽出來了,對于兩眼看不見的盲人,一點幫助都沒有;又好像你帶著一位口渴的人到河邊喝水,他只是站在河邊看著河,不去喝水一樣。我們要有機緣接受佛法的熏陶和教化,佛法才會利益到我們。如果爲了追求世間人天福報而學習佛法,雖然已經進入佛門,但這只算是修習善法而已。我們要明白,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爲出離輪回而學佛,這才算是真正進入佛法之門,具備修行上“因緣的圓滿”。
Ø 學佛動機
雖然很多人具足了暇滿人身,有機會接觸佛法,但是因爲學習佛法動機的不同,對學佛的真實意義不清楚,所以沒有辦法得到正法的妙用和生命最終究竟的解脫。
1.爲求助庇護、恐怖害怕而學佛
有的時候,我們因爲遭遇到苦難、病痛和障礙等等,才開始發出離心,尋找佛法來寄托。但是,這種爲了想脫離病魔苦難,或是深怕未來墮入地獄而學佛的動機,是一種「求助庇護、恐怖害怕」的恐懼心理。這種動機不是不好,在學佛過程中屬于初期的階段。這種人將學佛的定義局限得太小,受益有限,如果練習將心量放大,就會更加受用。
2.爲祈求人天福報而學佛
有些人學佛,是爲了追求現世衣食住行的滿足和快樂,或是事業和工作上的順利,甚至是爲了來世的人天福報而學。這種祈求好報的心態,不是不好,只是不究竟。
3.爲自他出離輪回究竟解脫而學佛
我們知道,人世上沒有一個永恒存在的人事物,世上的生老病死和榮華富貴,本是無常。無常來得很快,所有一切都會變化,我們不要只是爲了暫時的人天福報而學佛,也不要只爲了脫離苦難和病痛來修行。當然,沒有痛苦的話,大多數人也不會來學佛,就是因爲有痛苦才會學佛,祈求脫離痛苦是很自然的。我們有時反而要感謝病魔和苦難這個大因主,讓我們有機會進入殊勝的佛門。但是我們要知道,人生還有生老病死種種的束縛。只要這約束存在一天,一定還會繼續在輪回六道中受苦。我們希望自己能根本脫離這一切的痛苦,也希望所有受苦的衆生得到解脫,這樣爲了自他究竟解脫而學佛的人,才算是真正進入大乘佛法之門,才是真真實實的大乘佛教徒。
◎遇善士攝受——增上大悲的圓滿
佛法浩瀚無邊,通說有八萬四千法門,初學者無從修起,必須要依靠善知識將所有修行法門的精華訣竅,歸納起來講解,傳授實修的經驗。如果我們很幸運有因緣進入佛門,但卻缺少善知識引領的話,就算具備了以上各項暇滿條件,也無法抓住修行的竅門,甚至會因爲無知而偏離正道,這是很危險的事。有些人從小就隨著父母信佛,有些人從年輕時代就接觸佛法,可是究竟有多少人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體悟佛法的真實義呢?
在《彙集經》中,佛陀說:「所有一切法,必須依賴善知識,一切殊勝之主爲善知識。」要了解佛法深奧的道理,必須靠善知識來引導。凡是告訴我們善惡取舍,修行正法的良師、益友,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善知識是帶領我們進入正法,脫離輪回最重要的要件。如果有福報能遇到善知識攝受,就是修行上的「增上大悲圓滿」。
1.阿底峽尊者對上師訣竅的箴言
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弘法的時候,他的叁個大弟子枯、哦、種請示他說:「如果修行想要獲得解脫,得到遍知一切的佛果,是修習經律論叁藏比較重要呢?還是接受上師善巧的妙法比較重要?」阿底峽尊者當下就回答:「當然是接受上師善巧的妙法比較重要。」
他們接下來問:「爲什麼呢?」他回答說:「縱使你能念誦佛經,講解佛理,對所有佛法的義理都很擅長,對外在事物也處理得很恰當,可是在修持上,沒有依靠善知識的訣竅來實修,那麼你所行的一切會和正法背道而馳,所以,依靠上師的教授非常重要。」
現在很多學佛的人非常聰明,可以講出很有深度的大道理,有的還會講經說法,可是講出來的道理,自己都做不到,甚至言行都偏離正法,就是因爲沒有依善知識的訣竅來修持的緣故。這是修行者必須自我檢視的。
接著,他們又請問阿底峽尊者:「如果將善知識所傳的訣竅歸納起來實修,包括了叁種律儀,以小乘的別解脫戒、內在的大乘菩提心戒,和密法的叁昧耶戒,約束自己身口意叁門,精進修持善法,這樣就可以了嗎?」阿底峽尊者回答說:「這樣還不夠!」
弟子們覺得不太能理解,尊者就回答說:「雖然身口意很清淨地持守律儀,如果對生死輪回沒有厭離,沒有真正發出出離心的話,所修的一切,都還是進入輪回之因;縱使每天日夜精進修行,學習經律論叁藏,如果最後沒有回向正等正覺的話,所作的功德將會被顛倒的分別妄想所銷毀;雖然很努力修學慈悲和智慧,可是如果心沒有舍棄世間八法,那麼,所修的一切功德,只會對今生的安樂有所幫助,最後仍不能究竟解脫。」
依靠善知識的訣竅教授是如此重要,而出離心更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當我們守了戒律,身口意都很精進修持,如果沒有具備出離心,所得到的果報都成熟在人世的享樂上;因爲你沒有爲圓滿菩提作回向,一切功德會顛倒成熟在世間法上,比如名利、財物等等,所修的功德,會被分別妄想所汙染。因爲真正學佛的人,是爲了脫離輪回,究竟解脫的,所以學佛一定要具備出離心。
2.祈求上師
雖然我們好不容易具足了以上的十八暇滿,但它還是隨時隨地會在無常中變化消失,現在都只是短暫的擁有而已。這個時代,有那麼多變化莫測的天災人禍,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會死亡;死亡後,又不知道下一世會輪回流轉到哪裏,很難確定再有暇滿具足的人身,讓我們學法修行。死亡時,會因爲生前所作的善惡因果,決定我們投生的地方。如果行善多,死亡以後,比較容易轉生到天道或人道,更殊勝的是往生西方淨土。可是,作惡多端,或是一生修行不如法的話,有可能墮入到地獄、餓鬼或是旁生道。到那時,想再找尋善知識來聽聞一次的佛法,都很難啰!我們現在不珍惜暇滿人身的福報,不好好修行,真是個大過失喔!所以說,「八暇十滿我雖已圓具,然而災多無定舍壽已,將又投生前往他世間,願轉心念向法蓮師知,不置卑劣謬道遍智主,二無分別具恩上師知。」
因此,我們祈禱,不論何時,當壽命因種種因緣消失時,遍知一切的上師,您是我們唯一的依靠;臨命終時,心系蓮師,希望不要投生到惡劣的叁惡趣中!懇請龍欽巴大師,消除我道上種種的錯亂障礙,讓我的心和上師的密意,合而爲一,無二無別,證悟無分別的勝義;我們祈請,遍知一切的蓮花生大師、龍欽巴大師和具德根本上師,引導我們走上修行的正道。
《大圓滿前行 第四章 思維暇滿難得 第一節 5 十圓滿——五他圓滿2》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