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 第九章 皈依 第一節 1 皈依的基礎 1

  第九章 皈依 第一節1:皈依的基礎1

  共同前行中的很多觀念和理論,是爲奠定我們實修的根基,是爲進一步的修持所做的准備。事實上,以我們這樣的凡夫,從過去世到今生,在現世的每刹那中,不斷地在造作不同的罪業,想要能完全具足「暇滿人身」,並理解「壽命無常」、「輪回之苦」、「因果業力」,還要有幸「依止善知識」,實在是極其不容易啊!要具足這些修行要件,必須從無始劫來,不斷累積衆多的福慧資糧,才有可能成熟這種福報。

  雖然人生是無常的,但每個人都很執著自己的身體和自我意識,總認爲自己的生命是永恒的,很少人能真正接受生命是短暫的事實。每個人都認爲別人所遭遇到的不幸,是因爲運氣太差,或福報太薄的緣故。可是,無常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突然降臨在自己身上。面對無常,要有什麼心理准備呢?那就是平時要對「人身難得」、「壽命無常」、 「輪回之苦」、「因果不虛」的種種道理,根深蒂固地確切認知,深切反複地思惟,由心中産生真正的出離心,就是很好的心理防禦措施。心中有了出離心,就會想修持佛法,努力精進以超脫輪回,得到究竟的解脫。

  佛法所說的出離心,並不是要學佛的人舍棄世間所有的一切、抛家棄子、不顧父母、兒女、丈夫或妻子的生活,否定財富、事業的存在等等。出離心的真義,強調以放下心中的執著爲主,在行、住、坐、臥中,依照佛陀的教導,如法去修行。對出離心,有了正確的認知和理論基礎之後,才可能成爲學習佛法的根器。

  想要真正修習佛法,進入佛門之始,必須接受「皈依」。一般人想了解佛法時,會去聽聞很多高僧大德宣講佛教教義,接著,會有皈依的機緣。有些人在這過程中,不僅皈依了,還皈依過很多次;有的人看到別人皈依,也跟著去皈依,但是對皈依的意義還是模模糊糊的。

  身爲一位佛教徒,基本上對皈依應當要有所了解。皈依不僅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叁寶的佛教儀式而已,尤其在金剛乘中,更將「皈依」當作親身實修的功課,作爲禮敬諸佛和忏悔業障的行持方法。不共前行中所包含的「發菩提心」、「金剛薩埵修持法」、「供曼達」和「上師瑜伽」等加行,全部的基礎都建立在皈依上。

  ◎叁種信心

  皈依,是進入一切正法之門,而皈依的基礎,就是信心。這種信心包括對正法所産生的清淨信、欲樂信以及勝解信叁種。

  佛教徒常說:「我願意接受上師的保護,願意接受佛陀的保護,願意接受佛法的保護,願意接受僧衆的保護。」或是說「我願意皈依自性本體大壇城,願意皈依清淨的氣、脈、明點」等等,假設心中根本不明白或不相信皈依的對境,怎會有真正的皈依呢?又如何能得到叁寶的保護呢?就像我們遇到危險急難時,會趕緊找警察來救助,假如我們根本就不相信警察的能力,不聽從他們的安排和引導,當然就得不到幫助。所以,在接受皈依之前,發出對上師和叁寶虔誠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一.清淨信

  清淨信是叁種信心中,第一個産生出來的。什麼是清淨信呢?比如一個原本沒有什麼信仰的人,當他走進一座雄偉莊嚴的大殿,或來到某一個法會場所,看到了慈眉善目的佛菩薩像、清淨肅穆的佛塔,或聽聞到僧衆念誦佛經的梵音時,感受到佛陀的偉大,以及佛法廣闊深厚的力量時,會覺得非常歡喜,甚至高興到毛發聳立,想要流眼淚,因而由衷生起一種信心。別人問他爲什麼會這樣,他也說不出所以然。這種由清淨心引發的信心,就是清淨信。就好像很多人一想到觀世音菩薩,馬上被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所感動;一想到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時,也會爲他偉大的願力而落淚一樣。這種虔誠的信心,就是一種清淨信。

  清淨信中所産生的歡喜心,就像一個小孩,很久沒有見到自己的母親,當他一見到媽媽時,心中自然流露出無可言喻的歡喜一樣。我們對佛菩薩的喜悅,也是從心中自然發出來的。産生歡喜心,也是具有佛緣的一種象征。《禅定王經》中說,親近佛門時,有毛發聳立、掉眼淚等等現象,表示這個人心中,已有成佛的種子。我們平時應當用清淨感恩的心,常常憶念佛菩薩,時時思惟上師和叁寶無邊的慈悲和深廣的恩德,祈求他們的加持力,庇佑我們以及一切衆生。

  但是,有些人所生起的清淨信,只是短暫的,一時的;當他離開佛堂或寺廟之後,世俗的事情一攤開在眼前時,馬上就會忘記這些法喜。真正的清淨信必須要慢慢培養。

  二.欲樂信

  第二種信心是欲樂信。欲樂信是什麼呢?當我們進入佛門,産生了清淨信之後,經由很多法師、道友和金剛師兄弟,講解因果業報的關系,和六道輪回的痛苦等等道理,我們聽聞以後,因爲知道六道中惡趣的痛苦,會生起避免墮入叁惡道之心;因爲明白善趣的好處時,會生起想要精進修行,獲得福報的念頭。也就是說,因爲明了作惡的惡果而生起斷除惡行之心;因爲知道善法的福報和功德而生起行持善法之心。這種樂善去惡之心,就是欲樂信。有了欲樂信的人,對因果業報,深信不疑,樂善好施,遇到任何外緣,就知道如何舍取,知道如何約束自己。

  雖然生起欲樂信,是很難能可貴的,但因爲欲樂信的心中,想要得到的,大多是人天美妙的福報,這是一種爲了追求世間的幸福快樂而修行的心態,所以這也是一種短暫性的覺受。欲樂信在遇到挫折痛苦的時候,就很容易退失。所以說,雖然生起清淨信和欲樂信,十分難得,但還不夠究竟。

  如果我們時時憶念佛菩薩偉大的恩德,多想一想諸佛菩薩利益衆生的智慧與善巧,這樣就可以保有心中歡喜的清淨信,維持行善去惡的欲樂心;如果我們能將這兩種信心,長時間地存留在自己的心上,追隨佛菩薩和大成就者們的行誼,就不容易退轉了。

  叁.勝解信

  清淨信和欲樂信是學佛修行中不可或缺的,我們將已發出的清淨信與欲樂信,在心相續中無間斷地思維醞釀,慢慢增長,不讓虔誠心在短暫間消失;在探究體悟佛法義理的同時,深信叁寶的功德和加持,無論自己身處于痛苦或快樂中,是貧窮還是富有,身體是健康還是生病,甚至是生還是死,永遠將叁寶當作是自己唯一依賴和希望的皈依處。這種深植心中,對叁寶永久堅定不移,不因任何無常變化而改變的信心,就是勝解信。

  比方,有人爲了達到某種目的,很虔誠地去祈求菩薩,但是,結果不但沒有如願,甚至還受到很大的挫折,因此而懷疑叁寶,認爲佛菩薩沒有保佑他,對叁寶的信心産生了動搖而退轉,轉而信仰其它的外道等等,這種受到現實外境影響,而動搖對叁寶原來的虔誠心,就不是勝解信。充滿勝解信的人,深信叁寶,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給叁寶,所作的一切善行,目的不是爲了得到現世的快樂,而是爲了自己,乃至衆生,能出離輪回,究竟解脫,爲利益衆生,希望成就佛陀的果位。因此,不管在任何時候,發生任何事情,絕不會因爲外在任何因素,産生絲毫負面的影響,左右自己對上師和叁寶的信心。

  在叁種信心中,勝解信是最虔誠、最殊勝的。因爲勝解信是在根本上明白佛法義理,體悟本性之後而生起的堅固信仰。誰能發出永遠不退轉的虔誠心,必定會得到叁寶的加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