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皈依的學處
皈依叁寶以後,有許多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行爲。很多人皈依之後,沒有注意身爲一個佛教徒應有的言行,這樣就和沒有皈依的人沒有兩樣了。皈依之後,要練習放下影響修行的不良舉止,學習應當修持的善行。
◎皈依後應舍棄的行爲
皈依佛之後,不應頂禮皈依還在輪回中的世間天神,像是自在天、遍入天等,還有地方神、土地神等世間大力鬼神,以及世俗邪門外道等。因爲他們自己都沒有能力擺脫輪回的束縛,當然無法幫助我們出離生死,所以不能將他們作爲皈依的對象。
皈依法之後,不能做傷害衆生的事,應盡力淨化身口意叁門,連夢中都不應出現傷害衆生的景象。
皈依僧之後,不應與外道爲友,不要與毀謗上師和佛法的人相處。
◎皈依後應學習的行爲
皈依佛之後,對于代表佛寶的佛像,甚至是佛像的碎片,都要恭敬供養頂禮,放在幹淨的地方,當作是真實的佛寶。
皈依法之後,對于佛經或經書的只字片語,要恭敬頂禮,當作是真實的法寶。
皈依僧之後,對于僧衆,乃至僧衆身上的僧服,都要當作真正的僧寶,生起信心和清淨心。
對于現在爲自己開示因果舍取的上師或善知識,要當作真實的佛寶,用心承事,恭敬供養,連上師的身影都不能踩踏。
對于上師或善知識所講授的道理,要當作真正的法寶,依教奉行,不能聽過就算了,不去思考實踐。
對于上師的眷屬、弟子或共同持梵行的道友,要當作是真正的僧寶,恭敬依止,不做任何讓他們煩惱的事。
一.承事上師
因爲金剛乘皈依境中的主尊,本質是我們自己的根本上師,上師的身爲僧衆,語爲妙法,意是佛陀,是叁寶的總集尊。所以,身爲弟子,要想方設法讓上師歡喜,不要讓上師心生厭煩。無論遇到任何痛苦、挫折、哀傷或災難,要一心一意向上師祈禱,依賴叁寶。如果得到世間上的幸福、名譽種種快樂,應當了知這是上師和叁寶慈悲的賜予。佛經上說:「世間的安樂善事,乃至于在炎熱酷暑中吹來的徐徐涼風,都是佛陀的慈悲和加持。我們心中能生起一念善念,都是佛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所致。」《入菩薩行論》中說:「猶如烏雲暗夜中,刹那閃電及明亮,因佛威德加持力,世人暫萌修福念。」所以,不論我們遇到任何病痛和魔障,任何違緣和逆境,都要祈禱上師和叁寶,同時接受其它解決的方法。
二.日常生活中修皈依
我們皈依以後,時時刻刻要念誦皈依文,念誦「真實叁寶善逝叁根本,脈風明點自性菩提心,本體自性大悲壇城中,乃至妙菩提間恒皈依。」或是念誦「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皈依文。
平時我們可以常常向人贊歎皈依的功德,引領人皈依叁寶。自己在生活上,時時不要忘記叁寶。睡覺時,專注于皈依境而入睡,觀想上師和叁寶悲憫著我,安住在枕頭上;飲食的時候,將上師和叁寶觀在喉間,誠心誠意供養美味;在穿新衣之前,可以將新衣在空中甩動一下,想象這是叁寶加持所賜,再穿在身上;看到鮮豔美麗的花園、廣闊碧藍的海洋、清澈川流的江河、青蔥翠綠的草原山林、莊嚴雄偉的宮殿華廈,還有豐饒無盡的財富和衆多俊男美女等等,一切自己所喜愛的人事物,都可以用來誠心誠意供養叁寶。
平時,在喝水或取水之前,也可以先供養叁寶。一般西藏人會用手蘸水,向空中彈叁下,作爲供養。日常持誦咒語或修法,種諸善根時,也應當供養叁寶,回向十方衆生。日常生活中,應不間斷供養叁寶,在藏曆十五和叁十的吉祥日時,更應盡力供養。如果我們隨時隨地都憶念著叁寶,甚至在夢中夢到可怕恐怖的事情,也能想到叁寶的話,那麼,在死亡的中陰時,也有能力做到。所以,我們不管遇到任何危險,都不要忘記叁寶。
叁.外道和佛教徒的區別
阿底峽尊者說:「外道和佛教徒的區別,在于有沒有真正皈依叁寶。」很多外道的教法,也教導人行善去惡,觀氣脈明點,修習本尊等等,但是因爲沒有皈依叁寶,所以永遠無法從輪回中解脫。阿底峽尊者是通達顯密佛法,熟悉諸多經典的大成就者,雖然他精通佛法,他還是認爲在正法中,最重要的基礎是皈依。他在法會上,或是有人來請他解惑時,常常會特別強調皈依的重要性,因此被稱爲「皈依班智達」。
四.尊重叁寶法物
現在有的佛教徒,表面上已經皈依了叁寶,但是對佛法沒有真心信仰,對佛陀和僧衆缺乏恭敬心,卻利用佛像、佛經和佛塔等佛教文物來買賣,以增加財富,這樣將佛像和佛經等當作交易的貨品,不是爲了佛法的流通,罪過是很重的。
對于各地的佛教文化,有關佛像的莊嚴與否,除了繪畫和雕塑佛像以外,不要用自己的看法對佛像妄加批評。看到記載佛法的佛經或書籍,不要直接放在地上,更不要從經書上面跨過;翻經書時不要用手蘸口水翻頁。佛說:「末世五百年,我現作文字,作意彼爲我,爾時當恭敬。」有佛經之處,即爲有佛。所以,經書在佛堂上的位置,一般應該高于佛像,或放置佛像兩則,而佛像不能置于在經書之上。諸如此類,很多法器代表諸佛及其密意,不能把法器當作一般用品或裝飾,這是身爲佛教徒,基本上應當謹慎恭敬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