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 第十章 發殊勝菩提心 第二節 發心的類別

  第二節 發心的類別

  在「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基礎上,我們學習發殊勝菩提心。菩提心依照心力的大小、修行成就和發心的體相,可以分作下面幾種不同的方式。

  

  ◎依心力大小而分的發心

  如果以發心的心力大小來分,發心可分爲叁種:「國王式的發心」、「船夫式的發心」和「牧羊者式的發心」。

  一.國王式的發心

  什麼是國王式的發心呢?好比一個人,要擊敗群雄,當上一國之君之後,他才擁有龐大的能力與權勢,爲全國百姓造福,讓所有的人民過得舒適安樂。同樣的,自己發心先證得佛果,再接引一切衆生,得渡彼岸,這是「國王式的發心」。

  這種發心的方式,是希望自己先衆生而成佛,在成佛以前,這麼發心:「當我成佛以後,願能具足廣大的能力來利益衆生,讓衆生成佛。」一個行菩薩道的人,因爲發出這樣大的承諾,菩提心會愈來愈增長;當他究竟成佛之後,自己先前所發的願力,自然而然會成熟。這種“國王式的發心”,又稱之爲“廣大欲樂的發心”。

  這種發心,在叁種發心中,心力居下,需要經過叁十叁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像以前的燃燈古佛、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他們都是這樣的發心。

  二.船夫式的發心

  船夫式的發心,有如船夫用船載運人渡河,自己和船客一起到達對岸一樣。這種發心的人,對所有的衆生和自己一樣慈悲,發心要救渡衆生,不讓任何一個衆生比自己晚成佛,自己也不願意比衆生早成佛,希望大家一起同登彼岸,共證佛果。這樣的發心,又稱之爲“殊勝智慧的發心”。

  這種發心,在叁種發心中,心力居中,必須經過七大他阿僧祗劫成佛,像彌勒菩薩一樣,發願未來要和衆生一起成佛。

  叁.牧羊人式的發心

  牧羊人式的發心,就像牧童牧牛羊一樣,擔心牛群或羊群的的安危,爲了不讓它們受到狼群的侵襲,又希望牛羊能很安心地覓食水草,自己走在牛羊群的最後面。

  這種發心是希望所有的衆生,都先自己成佛,自己最後才成佛,這需要非常強大的心力和願力,所以稱之爲「無與倫比的大發心」。

  這種發心,是叁種發心中,心力最大的;以成佛的速度來講,是最快速的,經過叁大阿僧祗劫,就能成佛。比如,像文殊師利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以及地藏菩薩發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發心,他們都是把衆生放在自己的前面,希望渡盡所有天下衆生,先讓衆生成佛自己最後再成佛,這種心態是所有發心中最大的。

  

  ◎依修行成就不同的發心

  依照修行成就不同來分,菩提心的種類可以分爲:勝解行發心、清淨意樂發心、異熟發心、斷障發心等四種。

  一.勝解行發心

  我們進入大乘佛法,必須要學習發菩提心。剛開始練習時,我們需要勉強自己,不斷反複思考:「我要如何發出菩提心?要如何身體力行,才算具有菩提心?」這樣不斷訓練自己,讓菩提心在心中慢慢成熟。當我們修行,從學佛的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中的資糧道,進入加行道的時候,不用刻意,自然而然就具備了菩提心。也就是說,當修行修到一定程度以後,會發覺以前沒有智慧解決的問題和煩惱,包括貪欲、嗔恨、愚癡、傲慢、懷疑嫉妒等,隨著我們在資糧道上不斷累積資糧,這種種負面的煩惱業習會逐漸減少。

  從資糧道慢慢進入加行道時,在加行道中,有「暖」、「頂」、「忍」、「世第一法」的次第。修行進入「暖」的階段時,由于精進的修持,福報自然增長,雖然沒有辦法用肉眼看見修行的成就,但是無形中會有一些特別的覺受。就好像燃木生火,雖然火還沒有旺起來,但已經出現暖意。到了這個階段,已經除掉部分的煩惱障,以前有些不順遂的事,慢慢都轉爲順境,並且逐漸接近五道中“見道”的成就。這是「暖」的現象之一。

  在加行道中,由「暖」進入「頂」時,已經可以切斷邪見與嗔恚之根。因爲邪見與嗔恚會阻礙我們修行成就,並摧毀善業功德,到達「頂」的時候,已經超越這兩大不善之業,可以保有一切善業功德。這時,過去所修的功德或所發的願力,雖然機緣還沒有真正成熟,但是福報會自然而然很迅速地現前。這時,雖然還在輪回之中,但修行的成就,已來到輪回之頂。

  「頂」以後的次第是「忍」。到達加行道中「忍」的次第時,對空性不再畏懼,能忍空性勝義,諸法實相。這時的修行成就,已經不會再投胎到地獄道、餓鬼道和旁生道叁惡趣中。之後,就進入「世第一法」的階段。「世第一法」的成就,是世俗谛中第一的,最好的,有的人這時會很快進入初地菩薩,有的人則需要一段時間才成爲初地菩薩。當進入初地菩薩的時候,去除了煩惱障,就算是證得了勝義。

  在資糧道和加行道的階段中,慢慢從貪、嗔、癡、嫉妒、傲慢五毒的束縛中,松綁解脫,這時所發出的菩提心,叫做「勝解行的發心」。

  二.清淨意樂發心

  進入初地菩薩的時候,因爲已經證悟了空性,進入勝義的境界,所發的菩提心是勝義菩提心。從「初地」到「七地」的菩薩所發的菩提心,叫做「清淨意樂發心」。

  叁.異熟發心

  清淨意樂發心逐漸增長,從八地到十地菩薩的發心,叫做「異熟發心」,也就是說,果位快要成熟,快要成佛時的發心。

  四.斷惑發心

  真正到了「佛地」的時候,是「斷惑發心」。因爲這時已經成佛了,沒有任何疑惑,沒有任何業障和煩惱,所以稱爲「斷惑發心」或「斷障發心」。

  因爲大家現在都還在資糧道和加行道上努力,以上這些發心對初學者來講比較陌生,不容易理解。我們接下來要了解的是「世俗發心」與「勝義發心」。

  

  ◎依本體區分的發心

  如果以發心的本體來分,可以分爲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兩大類。

  一.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中,又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種。

  我們學佛時,常會問人說:「你有沒有發願爲利益衆生而成佛啊?」這是屬于「願菩提心」;「你有沒有行菩薩道啊?」這是屬于「行菩提心」。佛經把這二種發心,比喻爲一個想要做事的人,和一個正在做事的人。這兩者如何區別呢?譬如,你們在下班後,想要到佛堂來聽聞佛法,想到佛堂作義工,幫忙一些法務。這種「想」行善,想利益人的念頭,就是一種「願」;如果是對所有衆生發願,希望衆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叫做「願菩提心」。

  當你結束一天的工作之後,你不只是想來上課,幫助法務,你開始收拾東西去吃晚餐,搭車前來道場上課、作義工;不管你騎機車也好,搭巴士也好,走路也好,這不只是「願」,而且將願力化成實際的行動在進行。同樣的,如果爲了利益衆生,圓滿佛果發願,實際去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六度,就是「行菩提心」。

  二.勝義菩提心

  我們在資糧道和加行道上,依靠世俗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透過聞思,長期不斷修行。當達到五道中的「見道」時,已經證悟空性,見諸法實相,這時所作的發心,是勝義菩提心。真實的勝義菩提心,不是依靠儀軌修來的,而是依靠長期的修持力和大信心而證悟的。

  關于勝義的實相空性,是無法用言語文字清楚表達的,我們常說「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究竟什麼是「空」?「空」,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也不是「有和沒有兩種皆是」,也不是「有和沒有兩種皆不是」,這種思惟是很擾人的,是不是?

  我們以前學佛的時候,有一位年紀很大的師兄,現在可能快六十歲了。有一天,上師講解龍樹菩薩《中觀論》時,他坐在那裏聽講,整堂課中,書本翻都沒有翻動一頁。上完課以後,他在外面一直歎氣,我就過去問他:「阿賈叔,你爲什麼歎氣啊?」他就說:「唉!佛菩薩怎麼那麼會折磨人呀?怎麼『有也不是,無也不是,有無兩個皆是也不是,有無兩個皆不是也不是。』,世上還有這樣的道理嗎?佛菩薩應該講清楚一點,是這個就是這個,不是這個就不是這個嘛!」他始終都不理解,因爲這是在講般若,講的是空性。這位師兄覺得這麼簡單的道理,爲什麼厚厚好幾大疊、幾大函的書都講不完?已經講了幾十年了,還在講這個「東西」?他覺得不可思議。

  有的時候,某些事要親身感受才會明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真的無法說清楚。當然,不是佛陀故意要這樣解釋,而是有些道理本來就是要自己去嘗試,才有辦法體悟。所以,勝義菩提心是要靠實修而得,沒有辦法用任何語言解釋來明白。龍樹菩薩說過:「要說此爲何?佛舌亦難言。」佛也難以用語言文字來表達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是要靠個人真實的修行,才能體會的。

  

  ◎受菩提心戒

  西藏有兩種傳戒的儀軌,一是龍樹菩薩的大乘傳戒儀軌,二是無著大師的大乘傳戒儀軌,這二種儀軌裏面的涵意都是一樣的,都是傳授世俗菩提心戒。勝義菩提心則無任何傳戒可言。

  我們常聽說,某某人受菩薩戒,菩薩戒是受什麼戒呢?是受世俗菩提心戒——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你願意在佛菩薩的面前發誓,在上師的面前,把他們當作證人,發誓願意行菩薩道,這是屬于世俗的菩提心戒。

  初學的人受世俗菩提心戒,必須依靠儀軌。如果你能找到一位上師, 在上師處受菩薩戒最好;沒有上師,自己在皈依境前自受戒也可以。受戒是爲了讓菩提心不要退失,與日增長。這樣就會常常提醒自己:「我是受過戒律的人,不管我遇到什麼事,我每天都要發菩提心。」因爲人都有惰性,習慣會找非常多的藉口和理由來騙自己。如果已經受過戒的話,那個時候,就會想到曾經發過誓,如果現在不遵守的話,欺騙衆生的因果何等嚴重!那時,發誓受戒就會産生約束自己惡行的力量,影響你舍取善惡的決定。所以,受戒對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因爲,受戒之後,有戒律跟著我們走,就不敢做壞事了!所以,做爲大乘佛教徒,要不斷反複練習發殊勝的菩提心,天天要受持戒律,不要退失。

  

《大圓滿前行 第十章 發殊勝菩提心 第二節 發心的類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