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6 神遊宇宙奧妙之門

  神遊宇宙奧妙之門

  圓春原是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英語系本科生,九九年來到學院。他的年齡雖不大,但性情卻很溫和,給人一種老成持重的印象,所謂“疾言厲色”在他的臉上是看不到的。在一次管家會議上,我問起他的學佛因緣。他敞開心扉,向我講述了他的心靈蛻變史。

  

  學佛是我真正懂事以後的人生選擇。而在小時候,我們家鄉用來罵人的最厲害的一句話便是:你咋不去當禿子?這種對和尚的蔑稱,使我的幼小心靈對出家人生起了一種非常不好的印象。

  小時候挺怕死的,所以非常喜歡“及時行樂”這句話。萬一哪天沒命了,而人生中的許多樂趣都還沒嘗到,這豈不太虧了。因而初中時我就“及時”地抽煙喝酒,如此“行樂”了兩叁年,結果考試成績經常名列倒數前幾名。樂趣沒找著,母親倒是痛哭了幾回,以致最後補習了一年方才得以混進高中。

  高叁時,偶爾接觸了“潛息氣功”,按照它的要求盡可能實地修煉了一段時間後,渾身上下出現的靈異現象讓我既新奇又大惑不解,這是我從小到大從未有過的一種身心體驗。我自己的覺受和同學親友的一些事實,漸漸使我相信,可能平常我們對身心世界忽視得太久,所以一旦“潛息氣功”幫助我們重新打開身心世界的一個窗口時,我們這才發現,原來自身竟蘊藏著如此巨大的潛能。練了大概一年左右吧,身心的確有些改觀,因而對特異功能的存在也確信不疑。但有一日,忽聞初中時的一女同學因舞場惹禍而橫屍家門,這件突發事件卻讓我不得不重新定位生命的健康標准與含義。我本來就怕死,從小到大一直都畏懼死亡。現在又親眼目睹了生命的脆弱,人生苦短之感便漸漸開始充溢心胸了。

  這時,一位同學給我介紹了幾本書:《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一位科學工作者研究佛經的報告》及《佛學群疑》等等。本是帶著挑剔的目光以謹慎的態度接受這幾本書的,只准備將佛法當作修習氣功的輔助而已。誰料經一段時日的悉心投入後,原先自己對社會、人生的一些苦悶的思索與迷惘,竟在經書當中一掃而光!自己感到受佛法甘露滋潤得暢快無比,與自己的心機甚相契合。不久,我便徹底放棄了氣功,心安理得地開始遨遊在解開宇宙奧妙之門——佛法的無邊智慧海洋裏。熏習日久,我竟悄悄地萌發了出家之志。爲慎重起見,我做了叁、四年的痛苦等待。有時爲了“考驗”自己,便有意恣情放浪形骸,以便觀察此心能否真正淡于紅塵、安于甯靜、不爲身色犬馬所左右。同時我又全力爭取考上外省(我家在貴州)重點大學,一方面,多少讓父母稍感安慰;一方面又可擺脫他們的直接影響,等因緣成熟後好悄然出家。

  最後,我願遂矣——我順利地考入了四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上大學時,我常常悲哀地發現,大多數同學根本不理解我。他們有的認爲我將成爲書法家,因爲只要臨賽前找幾本帖子參研一下,不久我的一幅中堂或對聯便有可能在全校獲一等獎;而我平日的行履,又被一些同學當作薄情的花花公子,因我和許多女同學的關系都不錯,盡管我不對其中任何一位有非分之想,但還是被他們當作“大衆情人”;舞場中,我的勁舞很受歡迎;戲臺上,扮演“流氓”角色更是我的一絕……于是他們就都接納了我這世俗方面的顯現,而對我的信仰,卻僅僅當作是一種人生戲耍。正如一女同學所說:“彭大師(他們對我的戲稱)會信佛?他會出家?我才不信呢!”

  心的真誠無人喝采,行爲的造作倒“應者雲集”,這世界是否有點兒乾坤顛倒?在我的內心深處,總覺得出家修行才是我這一生中最應該走的道路。

  九九年夏,寬霖老和尚與清定上師相繼離世,在成都的我,心中茫然不知所措,頓覺人世無常、勝緣難求。小時候一直畏怕的死亡陰影,更使我對了生脫死的佛法修習充滿了渴望之情。兒時對出家人的惡劣印象,也早已被對聞思經論、閉關苦修的出家生活的向往所取代。我本來就鄙夷猶豫不決的小人之性,特別是當對前途又有了一定的把握與規劃時。那麼該怎麼辦呢?大丈夫當機立斷!走!此時不走,更待何時?于是,拎著簡單的行李,念著大悲咒,我一路徑直奔向期盼已久的佛法聖地——色達喇榮佛學院。

  現在,我在學院已呆了兩年了,這兩年來的聞思讓我對那些誤解佛法、鄙視出家人的愚癡之人的言行深感痛惜。我真想告訴他們,如果你真的關愛生命,如果你真的想探究關于身心乃至宇宙的終極真理,那爲什麼不能以寬容的精神來對待佛法呢?佛法至少不會讓我們殺人放火,佛法至少不會簡單到讓我們相信有一個所謂的“造物主”存在。那麼有什麼理由不給它一席生存之地呢?

  記得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死之時,心中萬分留戀與恐怖。也許出生前,同樣因恐怖與萬分不情願,我們哭著來到如此難舍之人間。”此之話頭話尾,細心者頗值一參。叁世因果之確有,使我安心不少。對死亡的害怕,也就悄無痕迹地消融在自己當下的努力與對未來的長遠確定性規劃當中了。

  我學佛僅屬剛剛涉及,略知皮毛。現舉《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點滴內容,將我的心得體會呈現給人們。

  經中,佛陀不假借任何儀器設備,在他自證的現量境界中,提到各種生命體所居世界,有仰世界、覆世界、側世界等種種情形。聯系地球,以北極之處爲仰世界,則南極處爲覆世界,赤道上爲側世界。如此,地球之圓相已見端倪。擴而宏之,經有“十方叁千大千世界”的說法,正是“十方虛空無有窮盡,世界國土不可限量。”因此,佛教的空間是無窮浩渺的,時間亦無始無終,遠非“天圓地方”的狹隘思量所可比擬。如此廣大宇宙,又與我們的身心世界和諧一體,是一整合的統一場,有著衆妙之門,即《華嚴》所雲“十玄門”。將之比照當今科學理念,頗令人玩味,在此不行廣述,有興趣者當可自行比照浏覽。總之,若將我們的身心世界命名爲法界的話,那麼四種法界則可將宇宙人生萬象的奧秘盡示無余。

  四法界即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對一凡夫而言,通過修行,曆此四層次即可證得一真法界的實相境界,也即成佛。最起碼,若我們懂得了理法界的內含,便可了知佛教圓融大平等的義理。從豎向來看,現在入于過去,過去入于未來,一念可入漫長曆史,漫長曆史又可歸爲一念。從橫向來說,沒有絕對卑微的小,因爲任何一都是一切;也沒有絕對威壓超級之大,因爲一切又都是一。由此橫豎無二,故而一味平懷,等視群生。這無疑爲社會建設及人心調適提供了理論方向。並且,若人們按佛教的方法去實踐,最終則必能超越凡情,遠離一切煩惱困頓,進入自由王國的大樂實相境界。

  所以我真誠奉勸諸位有識之士,只有深入經藏,方能智慧如海。如能沿著聞思修的路徑前行,待一朝靈機妙發,終可頓然朗徹大千世界本來風光。從而得以讓人生、讓理想、讓全部的身心全都豁達無礙、悠遊自在、神遊無極、通透十方。到那時,盡虛空皆我體性,滿大地是我光明!

  真乃慶快平生。

  

  圓春一口氣講完他的大學生活、他的思想轉變、他學佛後的觀點境界,這當中我都一字不漏地品味著他的全部談話內容,我盡力想走進並把握這個學佛者的內心世界。等他意猶未盡地結束他的論述時,我發現在座的管家們有的已酣然入夢;有的睜大興奮的雙眼,似乎跟我一樣欣喜于圓春精彩的人生展覽;還有的則竊竊私語,好像一方面對圓春今天的侃侃而談表示驚訝,一方面又對他的學佛之路議論紛紛……但我最終不得不終止這一切,我提醒大家:“還是讓我們進入正行吧,畢竟我們這次開會的議題不是圓春的學佛之道與華嚴十玄。”打斷了大家的分別念後,我們開始進入了今天的議事日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