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鬘契經中作如是說。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生滅門中自相本覺。備過恒沙一切功德。被過恒沙一切染法之所染故。以何義故。一切淨法總名不空。所謂一切淨法自體中實。作用勝妙。遠離虛假。超越巧僞。故名不空。被染之覆。名如來藏。于出現時名爲法身。于隱覆時名如來藏。故從所淨立其名故。八者能攝如來藏。無明藏中自性淨心。能攝一切諸功德故。不增不減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一切諸衆生。自性清淨心。從無始已來。具足叁智。圓滿四德。無所阙失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由顛倒心不知不覺故。從能淨立其名故。九者所攝如來藏。一切染法無明地藏。既乃出離。圓滿覺者。爲所攝故。不增不減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此本際離脫不相應煩惱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始覺滿佛。斷一切障。具一切智。智明爲外。障闇爲內。一切染法。智所攝持故。以何義故名如來藏。謂攝持故。十者隱覆如來藏。法身如來。煩惱所覆隱沒藏故。不增不減契經中作如是說。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即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于世法中不離不脫故。此經文明何義。所謂顯示多一心體。等于法界。遍于叁際。具足圓滿。染淨諸法。無所不通。無所不至故。複次顯示隨緣門中自性淨心。于染法中隱藏沈沒。法身如來未出現故。是名爲十。今取佛性論中。第五法界藏。及釋摩诃衍論中。第一大總持如來藏。此義弘通。總攝一切。以實相智。當能證入。如星拱北。似海會川。猶太虛空。無一塵而不入。若宗鏡內。無一法而不歸。衆聖之所乘。諸佛之同證。其余諸藏。隨染淨緣。成真如生滅二門。功德過患。隱顯對治故。以不差而差。不守自性故。以差而不差。不失自性故。則總別同原。本末一際。如究竟一乘寶性論偈雲。法身遍無差。皆實有佛性。是故說衆生。常有如來藏。此偈明何義。有叁種義。是故如來說一切時。一切衆生。有如來藏。何等爲叁。一者如來法身。遍在一切衆生心識。偈言法身遍故。二者真如之體。一切衆生平等無差別。偈言無差故。叁者一切衆生。皆悉等有真如佛性。偈言皆實有佛性故。
問。能證智與所證藏。爲同爲異。
答。約分別門。亦同亦異。若冥合一味。則無境智之殊。若言用。即同而異。境不能照。智有照故。言寂。即異而同。境智無異味故。同故無心于彼此。忘心契合故。異故不失于照功。智異木石故。是以境智之原。非離非合。合則境智俱壞。離則境智相乖。無境而不成智。以離法無有人故。無智而不成境。以離人無有法故。是以智心常寂。雖照境而無緣。寂不失照。雖空寂而恒用。斯則智照境亦照。境寂智亦寂。寂照雙分而一味。境智融即而曆然。若一二情生。則違真理。或作有情無情之見。自分彼我之懷。或執有用無用之心。唯墮斷常之網。都爲不了萬法之實性。一道之真宗。若洞斯文。諸情頓破。
問。叁界五。趣既唯一心。雲何而有迷悟不同。凡聖升降。
答。只爲因心故迷。因心故悟。又因悟成聖。因迷作凡。凡聖但因迷悟得名。名亦本空。唯有真心。湛然不動。但于一真心上。妄執人法二我。所以似迷。又因了人法二空。所以似悟。古德雲。覺非始終。以迷故執我。以悟故見性。如闇中迷杌爲鬼。至明杌有鬼無。迷杌爲鬼。見杌非新有。了鬼本無。悟鬼非始無。既唯得杌不得鬼者。故知鬼不新無。杌非新有。無取舍也。既二念不生。即爲實觀。何以故。念盡心澄。無生現故。如說水澄得真寶等。又凡有所見一切。或見自見他。皆是迷心自現。如迷東爲西。方實不轉。以迷人西。不離悟人東。但爲迷人迷故。不見悟人東也。若至悟時。西全是東也。故知迷常在悟。生不離佛。經雲。衆生界即佛界。佛界即衆生界。但爲迷故癡盲。對目不知見。深自悲哉。故知依方故迷。方位不動。因覺故味覺體靡移。則迷無所迷。悟無所悟。迷則以真爲妄。悟則以妄爲真。如夜見杌爲人。晝見人爲杌。一物未嘗異。二見自成差。既知迷悟空。真妄亦何有。
問。若無迷悟。平等一心。雲何斷惑證果。遲速不等。
答。雖了一心本末平等。以妄習衆生界中差別種子。不熏而熏。無始堅牢。卒難除遣。至十地位猶有色心二習。若不勇猛精進。念念常與佛知見治之。無由得淨。如華嚴經雲。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佛子。佛教是一。衆生得見。雲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是則佛教。于諸衆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時勤首菩薩。以頌答曰。佛子善谛聽。我今如實答。或有速解脫。或有難出離。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當于佛法中。勇猛常精進。譬如微少火。樵濕速令滅。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終不可得。懈怠者亦然。譬如赫日照。孩稚閉其目。怪言何不睹。懈怠者亦然。如人無手足。欲以芒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盡幹竭。懈怠者亦然。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滅。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如有見虛空。端居不搖動。而言普騰蹑。懈怠者亦然。釋雲。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者。當以智慧鑽注于一境。以方便繩善巧回轉。心智無住。四儀無間。則聖道可生。瞥爾起心。暫時忘照。皆名息也。所以寶積經雲。譬如系彩帛在頭上。火來燒彩帛。無暇救火。救實理急故。外書勸學。尚雲輕尺璧而重寸陰。況學般若求出生死法。豈可暫忘乎。
《宗鏡錄卷第八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