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卷第七十五
夫總別二報障。于八識中定屬何識。
答。古釋雲。總報唯屬第八識者。以第八最初生起。其前七色心等。皆依他第八方生。即第八能通與前七色心等。爲所依。得名總報。別報唯在前六識。受報各別不同。名爲別報。若總報定不通今世順現。受唯是順生來世受。若別報即不定。通今世來世。皆受不遮。
又問。第七識何不辯報障。
答。非是業招放無報障。又若有報障而無業障。即第八識。若具有業報二障。即前六識。若業報二障俱無。即第七識。又若唯有別報障。無總報障者。即前六識。若唯有總報障。無別報障者。即第八識。
問。衆生造生死染淨二業。受苦樂兩報。皆從心起。則離心無體。于八識內。定是何心。
答。今古有二解。一古師解雲。是第六識心。由識心分別。作業受報。報起由心。故知無有實衆生也。以心淨故衆生淨。無有別淨。心垢故衆生垢。無有別垢。以垢淨由心得。衆生但名耳。二神锴和尚解雲。心者是第八識。由其識內持染淨種子。種子遇緣。即能招苦樂兩果。果起由心。故知無衆生也。若古師取第六識爲垢淨心。爲此六識與善十一相應。能造人天善業。與根隨相應。能造叁塗惡業。此總別業成。能招當來苦樂兩報。故言染淨由心也。此據造業者爲心。神锴和尚取第八識爲心者。此是總報主。真異熟識。識中能含藏善不善業種子。然識體。因中唯無覆無記性。爲含藏染淨業種故。又言持染淨種子者。即叁雜染種子。一煩惱雜染。即是見修煩惱。二業雜染。一切善不善總報業。叁果雜染。即叁界總別報異熟果。淨亦叁種。一世間淨。即是伏惑道故。二出世間淨。謂無漏。叁所斷果清淨。即所證理。上來俱是第八含藏業也。古師約能熏能造業心名心。锴師約所熏能持種名心。又古師約緣慮以解心。锴師約集起以解心。釋雲。此之二解。各出一途。前以能熏能造爲心。若無能熏。所熏無用。則唯真不立。單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是事。又若無能造。所造亦不成。因能立所故。經雲。一切唯心造。後約所熏能持種子爲心。所熏是本。若無所熏。能熏亦無用。又若無能熏種子。即善惡種子散壞。將何受未來苦樂果報。如有物無可盛故。即當散失。則後解爲勝。以是諸識中根本故。前解亦不失。是枝末故。今若雙取。正理方圓。本末相資。能所和合。非一非異。方立世間染淨之位。故知生死由識心。無衆生可得。升降屬因緣。無實我可得。
問。總別二報之業。如何分別。
答。如持五戒。招得人身。是總報業。由于因中有嗔忍等。于人總報而有妍媸。名別報業。唯識亦名爲引滿業。能招第八。引異熟果。故名引業。能招第六。滿異熟果。名爲滿業。俱舍論。亦雲。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猶如缋像。先圖形狀。後填衆彩等。然其引業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識所起。若其滿業能造之思。從五識起。然五識無執。不能發潤。故非迷理。無推度故。不能造業。雖造滿業。亦非自能。但由意引。方能作故。所以海龍王經雲。爾時世尊。告海龍王。猗世間者。作若幹緣。心行不同。罪福各異。以是之故。所生殊別。龍王。且觀衆會及大海。若幹種形。顔貌不同。是諸形貌。皆心所畫。又心無色而不可見。一切諸法。诳詐如是。因惑興相。都無有主。隨其所作。各自受之。譬如畫師。本無造像。諸法如是。而不可議。自然如幻化相。皆心所作。溫室經雲。佛言。觀彼叁界天人品類。高下長短。福德多少。皆由先世用心不等。是以所受各異不同。般若燈論雲。如阿毗昙中偈雲。自護身口思。及彼攝他者。慈法爲種子。能得現未果。所言思者。謂能自調伏。遠離非法。與此心相應思。故名爲思。攝他者。謂布施愛語。救護怖畏者。以如是等。能攝他故。名爲攝他。慈者。謂心。心即名法。亦是種子。種子者。亦名因。爲誰因耶。謂果之因。是何等果。謂是現在未來之果。雲何名心爲種子耶。謂能起身口業故。名爲種子。又如論偈言。如芽等相續。而從種子生。由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釋曰。此謂從芽生莖。乃至枝葉華果等。各有其相。種子雖滅。由起相續展轉至果。若離種子。芽等相續則無流轉。以是故。其義雲。何故論偈言。種子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種而後果。不斷亦不常。釋曰。雲何不斷。謂有種子相續住故。雲何不常。謂芽起已種子壞故。內法亦爾。如論偈雲。如是從初心。心法相續起。從是而起果。離心無相續。釋曰。此謂慈心不慈心。名爲業。此心雖滅。而相續起。此相續果起者。謂愛非愛有受相故。若離心者。果則不起。今當說相續法。其義雲何。故論偈言。從心有相續。從相續有果。故業在果先。不斷亦不常。釋曰。雲何不斷。謂相續能起果故。雲何不常。不至第二刹那住故。是知叁業難防應須密護。意爲苦聚。口是禍胎。但閉門而守津。方斷相續。如正法念處經雲。彼地獄地。見閻羅人。苦切以偈責言。心不可調禦。甚于大猛火。速行不可調。牽人到地獄。心第一難調。此火甚于火。難調速疾行。地獄中地獄。若人心自在。則行于地獄。若人能製心。則不受苦惱。欲爲第一火。癡爲第一闇。嗔爲第一怨。此叁秉世間。汝前作惡時。自心思惟作。汝本癡心作。今受此惡報。心好偷他物。竊行他婦女。常殺害衆生。自心之所诳。如是業自在。將汝到此處。是汝本惡業。何故爾呻喚。又偈雲。作惡不失壞。一切惡有報。惡皆從作得。因心故有作。由心故作惡。由有心果報。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诳衆生。將來向惡處。此地獄惡處。最是苦惡處。如上經文。此是惡心招苦果。若善心招樂果者。又雲。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鬘持天所住之處。乃至其地柔軟。猶若生酥。天人行時。隨足上下。如兜羅綿。一一住處。足蹑隨平。亦如前說。一一寶樹。出妙色光。其光如日。光明悅樂。妙色金樹華葉常鮮。無有萎落。善業所生。不可喻說。戒力自在。善業所得。如印印物。如是天子。遊戲園林蓮華浴池。自業受報。有上中下。受大戲樂。自業身相。光明可愛。色聲香味觸等。恣情悅樂。身無病惱。無有饑渴。常恣五欲。未曾厭足。多起愛欲。心不充滿。若天憶念。隨念所得。他不能破。自在無礙。心常歡喜。隨念能至。化身隨心。大小任意。廣大輕軟。一眴目頃。能行至于百千由旬。無少疲極。如風行空。無所障礙。天亦如是。無有疲極。天身威德。從心而生。輕淨無垢。一切行處。如意光色。天子天女歡喜遊戲。釋曰。然雖善惡由心。苦樂不等。斯乃先明因果。知一念無差。若論至道之中。俱非解脫。如經雲。迦留足天。乘閻浮檀金殿。入天戲林。其林柔軟。衆鳥音聲。和合美妙。天子入已。鳥名天音。天同業生。天善業故。即說偈言。若有人能作。愛樂之善業。彼人業果報。成就極端嚴。既得受天樂。若不行放逸。從樂得樂處。彼必至涅槃。一切樂無常。要必終歸盡。莫受此天樂。以爲自歡娛。此天樂無常。壽盡必退沒。既知此法已。常求涅槃道。一切法皆盡。高者亦當墮。和合必有離。有命皆歸死。又雲。如是比丘。以聞慧觀天樂已。而說頌曰。五根常愛樂。欲境所诳惑。欲火未曾有。須臾聞厭足。一一諸境界。處處見天女。一切勝境界。欲火焰熾然。若合若離散。或說或憶念。以天女因緣。火起燒天人。火法。和合有。不合則不生。若合若不合。欲火常熾然。因緣不合故。火遠則不然。欲火無遠近。常燒愛衆生。以意想薪力。邪憶念所使。愛油投欲火。焚燒愚癡人。是以既知。苦樂由心。事非究竟。應當斷想。薪幹愛油。止念風。息欲火。防製意地。恒順真如。圓滿菩提常樂妙果。故經偈雲。若正善心者。常順法觀察。不爲過所使。如日光除暗。又經雲。甯作心師。不師于心。若師心。則隨六趣而不返。作心師。則冥一道而常歸。如庚桑子雲。心平正。不爲外所誘。曰清淨而能久則明。明而能久則虛。虛則道全而居之。所以阿差末經雲。常正其心。不尚余學。夫心常正直。本自玄虛。道全是心。心全是道。以不達故。隨思慮心。爲外緣所拘。內結所亂。乃令志當歸一不尚余學。虛明自現。返本之稱也。如是開示。可謂。把行人手。直至薩婆若海。保不孤然。若信受之人。可謂不動塵勞。頓成正覺。
問。識生于身。身依于識。諸根壞曰識遷離時。舍此故身別受余質。去來之識。相狀如何。斯旨難明。舉世皆惑。如寶處藏。莫有知者。
答。此理綿密。約教可知。顯識經雲。佛告賢護。識之運轉遷滅往來。猶如風大。無色無形。不可顯現。而能發動萬物。示衆形狀。或搖振林木。摧折破裂出大音聲。或爲冷爲熱。觸衆生身。作苦作樂。風無手足面目形容。亦無黑白黃赤諸色。賢護。識界亦爾。無色無形。無光明顯現。以因緣故。顯示種種功用殊異。當知受覺法界。亦複如是。無色無形。以因緣故。顯發。功用。賢護。衆生死。此受覺法界。識界。皆舍離身。識運受覺。法界。受余身者。譬如風大。吹衆妙華。華住于此。香流至遠。風體不取妙華之香。香體風體及與身根。俱無形色。而非風力。香不遠至。賢護。衆生身死。識持受覺法界。以至他生。因父母緣。而識托之。受覺法界能隨于識。亦複如是。如從華勝力。而鼻有嗅。從嗅勝力。而得香境。又如從風身勝力。得風色觸。因風勝力。香得至遠。如是從識有受。從受有覺。從覺有法。遂能了知善與不善。乃至識之遷身。如面之像。現之于鏡。如印之文。顯之于泥。譬如日出。光之所及。衆暗鹹除。日沒光謝。暗便如故。暗無形質。非常無常。能得其處。識亦如是。無質無形。因受想顯。識在于身。如暗無體。視不可見。不可執持。如母懷子。不能自知是男是女。黑白黃色。根具不具。手足耳目。類與不類。飲食熱粝。其子便動。覺知苦痛。衆生來去。屈申視眴。語笑談說。檐運負重。作諸事業。識相具顯。而不能知所在。止于身中。不知其狀。賢護。識之自性。遍入諸處。不爲諸處之所染汙。六根六境…
《宗鏡錄卷第七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