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卷第六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表示。假名語表。于理無違。表既實無。無表甯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

  問。經中說有叁業。善惡果報。不濫升沈。雲何撥無。豈不違教。

  答。不撥爲無。爲顯識故。推其不實。于世俗門。善順成立。識論雲。不撥爲無。但言非色。能動身思。說名身業。能發語思。說名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起身語思。有所造作。說名爲業。是審決思所遊履處故。通生苦樂異熟果故。亦名爲道。或身語表。由異發故。假說爲業。思所履故。說名業道。由此應知。實無外色。唯有內識。變似色生。

  問。不相應行。是實有不。

  答。識論雲。不相應行。亦非實有。所以者何。得非得等。非如色心及諸心所。體相可得。非異色心及諸心所。作用可得。由此故知。定非實有。但依色等分位假立。此定非異色心心所有實體用。

  問。二無心定。無想異熟。應異色心等有實自性。若無實性。應不能遮心心所法。令不現起。

  答。識論雲。若無心位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遮于心名無心定。應無色時有別實法。異色心等。能礙于色名無色定。彼既不爾。此雲何然。又遮礙心。何須實法。如堤塘等。假亦能遮。謂修定時。于定加行。厭患粗動心心所故。發勝期願。遮心心所。念心心所。漸細漸微。微微心時。熏異熟識。成極增上厭心等種。由此損伏心等種故。粗動等暫不現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種善故。定亦名善。無想定前求無想果故。所熏成種。招彼異熟識。依之粗動想等不行。于此分位。假立無想。依異熟立。得異熟名。故此叁法。亦非實有。

  問。世間依想建立。有爲之法皆虛。俗谛從識施爲。無體之門盡僞。且如聖教。文句能诠。乃廣長舌相之所宣。妙觀察智之所演。雲何俱稱不實。鹹是虛耶。

  答。諸聖演教談诠。是依世俗文字。所以佛告叁乘學者。只令依義不依語。權藉教以明心。是以文字俱無自性。亦從識變。廣百門論雲。然諸世間。隨自心變。謂有衆字和合爲名。複謂衆名和合爲句。謂此名句。能有所诠。能诠所诠。皆自心變。諸心所變。情有理無。聖者于中。如實知見。雲何知見。謂彼法。皆是愚夫虛妄識心分別所作。假而非實。俗有真無。隨順世間。權說爲有。

  問。音聲可聞。色塵有對。可言心變。只如時法無相。應爲實有。

  答。有相尚空。無相何有。時亦無體。延促由心。以始從一念。終成于劫。念若不起。時劫本空。但有初中後等時量。皆是唯識之時。廣百論破時品雲。複次是則一切若假若實。皆依世俗假相施設。雲何汝等。定執諸法。皆是實體。

  難。若一切法。皆非實有。如何現前分明可見。

  答。鏡像水月。乾闼婆城。夢境幻事。第二月等。分明可見。豈實有耶。世間所見。皆無有實。雲何以現證法是真。覺時所見。一切非真。是識所緣。如夢所見。夢心所見。決定非真。亂識所緣。如第二月。如是雖無真實法體。而能爲境生現見心。因斯展轉。發生憶念。前後俱緣。非真有境。是故不可以生憶念。證法是真。法既非真。時如何實。

  難。若緣妄境。生于倒見。境可是虛。見應是實。

  答。境既是虛。見雲何實。如在夢中。謂眼等識。緣色等境。覺時知彼二事俱無。妄境倒心。亦複如是。愚夫謂有。聖者知無。

  難。有倒心境。二種皆虛。無倒境心。俱應是實。

  答。世俗可爾。勝義不然。以勝義中心言絕故。若于勝義心言絕者。雲何數說心境是虛。爲破實執。故且言虛。實執若除。虛亦不有。若實若虛。皆爲遣執。依世俗說。非就勝義。勝義谛言。亦是假立。爲翻世俗。非有定诠。

  難。現見心境。可言是無。憶念境心。雲何非有。

  答。現見尚無。憶念豈有。

  難。若一切法。都非實有。如何世間現造善惡。若無善惡。苦樂亦無。是則撥無一切因果。若撥無因果。則無邪見。豈不怖此邪見罪耶。

  答。奇哉世間。愚癡難悟。唯知怖罪。不識罪因。一切善惡。苦樂因果。並世俗有。勝義中無。我依勝義。言不可得。不撥世俗。何成邪見。于世俗中。執勝義有。不稱正理。是爲邪見。今于此中。爲破時執。略說諸法。俗有真無。又古釋雲。凡如來叁時說法。或雲一時。叁世十世等時。皆從能變心生。外無叁世之境。離自心外。諸法無體。如世尊說彌勒作佛。即聽者于自心上。變作過去相分生起。世尊答雲。從今十二年後。必得往生。聽者心上。又變作未來相分而起。能變心。即現在也。此過去時。無其實境。盡從心變。但隨心分限。變起長時短時。是以時因心立。無有定性。因現在。則有過去未來。因延有促。因一念有大劫。若無現在心。何處立過未。西域記第七雲。昔有隱士。結廬屏迹。博習技藝。究極神理。能使瓦礫成寶。人畜變形。但未能馭風雲。陪仙駕。閱圖考古。更求仙法。遂得求仙方雲。將欲求仙當築壇場。命一烈士。按長劍。立壇隅。屏息絕言。自昏達曙。求仙者。壇中而坐。按長劍。誦神咒。收視返聽。達曙登仙。既得此方。數年之間求烈士不得。後遇一人。先爲人傭力。艱辛五載。一旦違失。遂被笞辱。又無所得。悲號巡路。隱士見命數加優贈。烈士欲求報效。隱士曰。我彌曆多年。幸而遇會。奇貌應圖。非有他故。願一旦不語耳。烈士曰。死尚不辭。何況不語。于是隱士。立壇受仙。依事行之。日暮之後。各思其事。隱者誦咒。烈士按劍。俟將曉矣。烈士忽然大叫。時空中火下。煙焰雲蒸。穩士疾引此人。入池避難。問曰。誡子無聲。何乃驚叫。烈士曰。受命之後。至夜昏然若夢。見昔所事主人。躬來至傍。感厚恩而不語。被打震怒。而見致害。遂見托生南印土大婆羅門家。受生。乃至出胎。苦厄備受。荷恩不語。洎乎受冠生子。每念前恩思而不語。阖家親戚。鹹見怪矣。年過六十。而有一子。其妻謂曰。汝若不語。我殺汝子。我自懷念。今已隔生。唯有一子甯忍令殺。因止其妻。遂發此言。隱士曰。我之過也。被魔所娆。烈士感激其事。忿恚而死。故知睡夢與覺。所見唯心。延促之時。不離一念。故引夢時。以明覺位。又法華經安樂行品。夢入銅輪。成道度生。經無量時。唯只一夜夢心。所以無性攝論頌雲。處夢謂經年。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刹那。可證聽者心上。自變長短二時。實唯現在心心所也。故義海雲。如見塵時。是一念心所現。此一念心之時。全是百千大劫成。何以故。百千大劫。本由一念方成。大劫既相由成立。俱無體性。乃至遠近世界。佛及衆生。叁世一切事物。莫不于一念中現。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既無礙。法亦隨融。是故一念。即見叁世事物顯然。所以華嚴經頌雲。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叁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又頌雲。始從一念終成劫。悉從衆生心想生。一切刹海劫無邊。以一方便皆清淨。又頌雲。或從心海生。隨心所解住。如幻無處所。一切是分別。故知橫收刹海。豎徹僧祇。皆一念心。前後際斷。既無大小之刹。亦無延促之時。以一方便唯心之門。令衆生界悉皆清淨。何者。以知境唯妄識分別。則不起心。以心不起故。則妄境不現。妄境不現。垢淨之法無依粗想不生。長短之時自絕。若教中所說劫量延促。皆是善巧逗機方便。或爲怯弱衆生。說成佛只在刹那。或爲懈怠衆生。說須經阿僧祇劫。若成佛之旨。一際無差。延促之诠。盡歸權智。又古釋雲。一方便者。即了唯心也。一念與劫。並由想心。心想不生。長短安在。非長非短。是謂清淨。不壞于相。則劫海無邊。故知一切諸法。皆無自體。悉不堅牢。唯從想生。若執爲實。但是顛倒。所以廣博嚴淨經雲。文殊師利告阿難言。愚小之人。以日爲晝想。無黠慧故。所以者何。若令此晝。是真實者。是常住者。是堅牢者。應有積聚。不應過去。唯應有晝。不應有夜。

  問。此叁世時。既從心變。于八識內。何識所緣。

  答。古釋雲。唯意所緣。謂時之一法是假。前五第八俱不能緣。第七又常緣內第八見分爲我。兼無分別故。唯第六能緣。又四種意識中。唯明了意識不能緣。時是假故。即定中。夢中。獨散。此叁俱能緣。若約叁境中。是獨影境。

  問。不相應行中諸有爲法。似有作用。應不離識。如六種無爲。無有作用。應離色心等有其實性。

  答。有無之法。皆依識變。虛空等五無爲。皆依妄識所變。真如無爲。是淨識之性。亦不離識。乃至有無真假。一切性相。離真唯識性。更無所有。

《宗鏡錄卷第六十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