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卷第五十二

  宗鏡錄卷第五十二

  夫第二能變識者。識論頌雲。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依彼轉緣彼。思量爲性相。四煩惱常俱。謂我癡我見。並我慢我愛。及余觸等俱。有覆無記攝。隨所生所系。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乃至應知。此意。但緣藏識見分。非余。彼無始來。一類相續。似常似一故。恒與諸法爲所依故。此唯執彼爲自內我。我語勢故。說我所言。或此執彼是我之我。故于一見。義說二義。若作是說。善順教理。多處唯言有我見故。我我所執。不俱起故。未轉依位。唯緣藏識。既轉依已。亦緣真如。及余諸法。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故。爲諸有情。緣解差別。示現種種佛影像故。釋雲。此第七識。但緣見分。非余相分種子心所等。唯緣見分者。謂無始時來。微細一類。似常似一。不斷故似常。簡境界。彼色等法。皆間斷故。種子亦然。或被損伏。或時永斷。由此遮計余識爲我。似一故。簡心所。心所多法故。何故不緣余識。夫言我者。有作用相。見分受境。作用相顯。似于我故。不緣余識。自證等。用細難知。

  問。何不但緣一受等爲我。亦常一故。

  答。夫言我者。是自在義。萬物主義。與一切法而爲所依。心所不然。不可爲我。唯心王是所依故。此第七識。恒執爲內我。非色等故。不執爲外我。若唯緣識。即唯起我。無有我所。我語勢故。論說我所言。非是離我。別起我所執。唯執第八是我之我。前五蘊假者。是第六所緣之我。後我第七所計。或前我前念。後我後念。二俱第七所計。或即一念計。此即是。此唯第七所計。或前是體。後是識用。于一我見之上。亦義說之爲我及所二言。實但一我見。多處唯言有我見故者。瑜伽論雲。由此末那。我見慢等。恒共相應。顯揚論雲。由此意根。恒與我見我慢等相應。我我所執。不俱起故者。行相及境。二俱別故。不可並生。無此事故。若已轉依位善心等可。然。彼非執故亦不可。例。人法二執。境是一故。若未起對治斷其我執。名未轉依唯緣藏識。初地已去。既轉依已。入無漏心。亦緣真如。及余一切法。二乘無學等。唯緣異熟識。證得十種平等性者。佛地經雲。一諸相增上喜愛。二一切領受緣起。叁遠離異相非相。四弘濟大慈。五。無待大悲。六隨諸有情所樂示現。七一切有情我愛所說。八世間寂靜皆同一味。九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十修植無量功德究竟。即知十地有情緣解意樂差別。能起受用身之影像。論雲。未轉依位。恒審思重所執我相。已轉依位。亦審思量無我相故者。第七末那。以思量爲自性故。攝論雲。思量是意。即自證分。前第八識了別是行相。今既言意。故知即是第七行相。即是見分。體性難知。以行相顯。其實思量。但是行相。其體即是識蘊攝故。初地已前。二乘有學。恒審思量我相。知有漏末那。已轉依位。亦審思量無我相故。亦名末那。

  論問。如世尊言。出世末那。雲何建立。

  答。有二義。一名不必如義。彼無漏第七不名末那。名是假故。二能審思量無我相故。亦名末那。顯通無漏。即知此名。非唯有漏。論雲。謂從無始。至未轉依。此意任運。恒緣藏識。與四根本煩惱相應。我癡者。謂無明。愚。于我相。迷無我理。故名我癡。我見者。謂我執。于非我法。妄計爲我。故名我見。我慢者。謂倨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我愛者。謂我貪。于所執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乃至此四常起。擾濁內心。令外轉識。恒成雜染。有情由此生死輪回。不能出離。故名煩惱。釋雲。此第七意。除四惑外。不與余心所相應者。一恒故。二內執故。叁一類境生故。所以不作意而向外馳求。唯任運而一向內執。此第七識。于五受中。唯舍受相應。論雲。此無始來。任運一類緣內執我。恒無轉易。與變異受不相應故。

  又問。末那心所。何性所攝。

  論答雲。此意相應四煩惱等。是染法故。障礙聖道。隱蔽真心。說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無記。若已轉依。唯是善性。密嚴經偈雲。末那緣藏識。如磁石吸鐵。如蛇有二頭。各別爲其業。染意亦如是。執取阿賴耶。能爲我事業。增長于我所。複與意識俱。爲因而轉謝。于身生暖觸。運動作諸業。飲食與衣裳。隨物而受用。騰躍或歌舞。種種自嬉遊。持諸有情身。皆由意功力。如火輪垂發。乾闼婆之城。不了唯自心。妄起諸分別。身相器世間。如動秋千勢。無力不堅固。分別亦複然。分別無所依。但行于自境。譬如鏡中像。識種動而見。愚夫此迷惑。非諸明智者。仁主應當知。此叁皆識現。于斯遠離處。是即圓成實。

  問。此意有幾種差別。

  答。略有叁種。論雲。一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二法我見相應。叁平等性智相應。初通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已前一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次通一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後通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順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問。人法二執俱起。何故分位前後不同。

  答。人法必依法執起。又法我通。人我局。論雲。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如要迷杌等。方謂人等故。釋雲。今顯初位。必帶後位。以初短故。人我位。必有法我。人我必依法我起故。人我。是主宰作者等用故。法我。有自性勝用等故。即法我通。人我局。

  問。此第七識。雲何離眼等識。別有自體。出何經文。

  答。論雲。聖教正理。爲定量故。謂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叁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叁別義。如是叁義。雖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集諸法種。起諸法故。第七名意。緣藏識等。恒審思量爲我等故。余六名識。于六別境粗動間斷。了別轉故。如入楞伽頌說。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爲識。釋雲。雖通八識。皆名心意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爲一切現行熏集諸法種。現行爲依。種子識爲因。能生一切法故。是起諸法。第七名意者。因中有漏。唯緣我境。無漏緣第八及真如。果上許緣一切法故。余六識名識。于六別境。體是粗動。有間斷法。了別轉故。易了名粗。轉易名動。不續名間。各有此勝。各別得名。又論雲。謂契經說。不共無明。微細恒行。覆蔽真實。若無此識。彼應非有。謂諸現生。于一切分。恒起迷理不共無明。覆真實義。障勝慧眼。如有頌說。真義心當生。常時爲障礙。俱行一切分。謂不共無明。是故契經。說。異生類。恒處長夜。無明所盲。惛醉纏心。曾無醒覺。若異生位。有暫不起。此無明時。便違經義。謂異生位。迷理無明。有。行不行。不應理故。此依六識。皆不得成。應此間斷。彼恒緣故。許有末那。便無此失。釋雲。如緣起經。有四無明。一現。二種。叁相應。四不相應。或有爲二。共。不共等。今說不共者。謂此微細常行。行相難知。覆無我理。蔽無漏智。名覆蔽真實。真實有二。一無我理。二無漏見。義有二義。一謂境義。見分境故。二謂義理。真如即理故。

  問。染汙末那。常與四惑相應。如何說不共無明。

  答。論雲。應說四中。無明是主。雖叁俱起。亦名不共。從無始際。恒內惛迷。曾不省察。癡增上故。乃至謂第七相應無明。無始恒行。障真義智。如是勝用。余識所無。唯此識有。故名不共。又不共無明。總有二種。一恒行不共。余識所無。二獨行不共。此識非有。釋雲。主是自在義。爲因依義。與彼爲依。故名不共。何故無明。名爲不共。謂從無始際。顯長夜常起。恒內惛迷。明一切時不了空理。曾不省察。彰恒執我。無循反時。此意總顯癡主自在義。一恒行不共者。此識俱是。今此所論。余識無也。二獨行不共者。則與忿等相應起故。名爲獨行。或不與余俱起無明。獨迷谛理。此識非有。又不共無明者。無明是主故。名不共者。以主是不共義。不共。即是獨一之義。謂無明是闇義。七俱無明。恒行不斷。是長闇義。由長闇故。名爲長夜。唯此無明。爲長夜體。余法皆無長夜之義。唯此獨有。故名不共。除此已外。余法有一類長相續義。而無闇義。或有一類。雖有闇義。而無長相續義。應作四句分別。一者有是長而非是夜。如七俱貪等叁及妙平二智相應心品等。二者有是夜而非是長。如前六識相應無明。叁是長亦是夜。七俱無明是。四者非長非夜。前六識除無明。取余貪等。及因中善等。並果。中觀察成事。二智相應心品等。今此七俱無明。准此不但不與余識共。兼亦不與自聚貪等叁共。謂雖與同聚貪等俱起。而貪等無長夜闇義。貪等以染著等爲義。此以長闇爲義。與彼不同。故名不共。此以第七恒時迷闇名不共。六識中者。無恒時義。但有獨起之義。名爲不共。

  問。恒行不共無明相應。有幾種義。

  答。有四義。古德雲。一是主者。謂前六識無明是客。有間斷故。第七無明是主。無間斷故。二恒行者。有漏位中。常起現行。不間斷。故名恒行。叁不共者。不同第六識獨頭。名不共。第六不共。但不與余九煩惱同起。名爲不共。若第七名不共者。障無漏法勝故。又恒行不間斷故。四前六識通叁性心時。此識無明。皆起現行。謂前六識善性心時。于施等不能亡相者。皆是第七恒行不共無明內執我。令六識等行施時。不能達叁輪體空。又以有不共無明。常能爲障。而令彼當生無漏智不生。此無明與第七識俱有故。至今不舍。故名俱行。又經雲。眼色爲緣。生于眼識。乃至意法爲緣。生于意識。若無此識。彼意非有。眼根色境爲二緣。能發引得眼識。乃至意識法境爲二緣。能發得意識。若無第七識者。即應第六識唯有一法境爲緣。應無所依根緣也。既有俱有根者。明知即是第七識與第六識爲俱有根。小乘雲。我宗取肉團。與第六識爲依。何要別執有第七識耶。論主破雲。亦不可說第六依于色故。第六必依意有。說意非是色故。又說第六有叁分別。隨念計度自性分別故。若許第六依色…

《宗鏡錄卷第五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