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如來。于一念中。八相成道。不出刹那際者。以降生時。即是成道時。即是度人時。即是入滅時。何以故。以一切法。同時俱成故。一成一切成。華嚴經雲。不離覺樹。而升。釋天者。疏釋雲。佛得菩提。智無不周。體無不在。無依無住。無去無來。然以自在即體之應。應隨體遍。緣感前後。有住有升。閻浮有感。見在道樹。天宮有感。見升天上。非移覺樹之佛。而升天宮。故雲不離覺樹。而升釋殿。法慧偈雲。佛子汝應觀。如來自在力。一切閻浮提。皆言佛在中。此不離也。我等今見佛。住于須彌頂。此而升也。又古師。釋有十義。一約處相入門。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此天宮等。本在樹下。故不須起。然是彼用。故說升也。二亦約相入門。以一處。入一切處故。樹遍天中。亦不須起。欲用天宮。表法升進。故雲升也。叁由一切即一故。天在樹下。四由一即一切故。樹在天上。不起等准前。五。約佛身。謂此樹下身。即滿法界。遍一切處。則本來在彼。不待起也。機熟令見。故雲升也。是故如來。以法界身。常在此。即是在彼。六約佛自在不思議解脫。謂坐即是行住等。在此即在彼。皆非下位測量故也。七約緣起相由門。八約法性融通門。九約表示顯法門。十約成法界大會門。不思議經雲。以一切佛。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皆同一理。如陽焰等。一切衆生。及諸如來一切佛土。皆不離想。乃至若我分別。佛即現前。若無分別。都無所見。想能作佛。離想無有。如是叁界。一切諸法。皆不離心。普賢觀經雲。爾時行者。聞普賢說。深解義趣。憶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漸利。普賢菩薩。教其憶念十方諸佛。隨普賢教。正心正意。漸以心眼。見東方佛。身黃金色。端嚴微妙。見一佛已。複見一佛。如是漸漸遍見東方一切諸佛。心想利故。遍見十方一切諸佛。無量壽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具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此無量壽經。爲中下之機。作十六觀想。令韋提夫人等。暫現佛身。恐生外解。故有此說。是心是佛之文。令生實見。華嚴出現品雲。佛子。譬如大海。其水潛流四天下地。及八十億諸小洲中。有穿鑿者。無不得水。而彼大海。不作分別。我出于水。佛智海水。亦複如是。流入一切衆生心中。若諸衆生觀察境界。修習法門。則得智慧清淨明了。而如來智。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但隨衆生心行異故。所得智慧各各不同。佛子。是爲如來心相。又問明品頌雲。譬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別。佛福田亦然。衆生心故異。又頌雲。譬如淨明鏡。隨色而現像。佛福田如是。隨心獲衆報。起信論雲。複次真如用者。謂一切諸佛。在因地時。發大慈悲。修行諸度四攝等行。觀物同己普皆救脫。盡未來際。不限劫數。如實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衆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滅無始無明。證本法身。任運起于不思議業。種種自在。差別作用。周遍法界真如等。而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一切如來。唯是法身。第一義谛。無有世谛。境界作用。但隨衆生見聞等故。而有種種作用不同。此用有二。一依分別事識。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轉識影現。見從外來。取色分限。然佛化身。無有限量。二依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受用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其無量功德莊嚴。隨所應見。無量無邊。無際無斷。非于心外。如是而見。此諸功德。皆因波羅蜜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無邊喜樂功德相故。亦名報身。又凡夫等所見。是其粗用。隨六趣異。種種差別。無有無邊功德樂相。名爲化身。初行菩薩。見中品用。以深信真如故。得少分見。知如來身。無去無來。無有斷絕。唯心影現。不離真如。然此菩薩猶未能離微細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淨心菩薩。見微細用。如是轉勝。乃至菩薩究竟地中。見之方盡。此微細用。是受用身。以有業識。見受用身。若離業識。則無可見。一切如來。皆是法身。無有彼此差別色相。互相見。故古釋雲。依分別事識。謂凡夫二乘心所見者。是名化身者。凡夫二乘。未知唯識。計有外塵。即是分別事識義。今見佛身。亦謂心外。順彼事識分別計度。迷于唯心。故言從外來。不達即色是心。無有分劑。故雲取色分劑不能盡知。
問。佛身何故唯衆生真心。與諸佛體平等無二。
答。但衆生迷于自理。起諸妄念。是時真如。但顯染相。以本覺內熏妄心。故有厭求。有厭求故。真用即顯。厭求劣故。相用即粗。厭求漸增。用亦微細。如是漸漸。乃至心原。無明既盡。厭求都息。始覺同本。用還歸體。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未至心原已還。用于識中。隨根顯現。故雲識中現也。
問。若據此義。用從真起。何說言轉識現耶。
答。轉識即是賴耶中轉相。依此轉相。方起現識。現諸境界。此識即是真妄和合。
問。若據此義。乃是衆生自心中真如之用。雲何說雲佛報化也。
答。衆生真心。則諸佛體無差別。若隨流生死。即妄有功能。妄雖有功。離真不立。若返流出纏。真有功能。真雖有功。離妄不顯。就緣起和合中說其用耳。既從法身。起報化用。何得不是衆生真心耶。以真心是法家之身。凡聖同共一法身故。經雲。心造諸如來。所以即心是佛故。
問。若真心即佛者。何故雲從波羅蜜等因緣生。
答。此約本覺隨染義說。然其始覺。覺至心原。平等一際。有何差別。又即以諸佛悲智爲增上。緣衆生機感。種子爲因。托佛本質上。自心變影像。故雲在自識中現。法界品。彌伽長者。徹見十方佛海。顯此定者。唯心之觀。知衆生界。無量無邊。皆心現故。明隨心念佛。諸佛現前。以唯心觀。遍該萬法。今約上中下根。隨自心觀。見佛不同。有其四等。一凡夫。由帶過去六道惡業習氣不盡。或見佛是樹神。天神。黑腳象。叁尺等身。二小乘。由帶業生滅之見。見佛是金槍馬麥。打身出血。俱非樂相。叁大乘。初終頓等。叁教菩薩。由是唯識觀。佛乃是賴耶識中。轉識所現之相。故。見此佛身。唯是心現。不離真如。無有分劑。遍一切處。隨衆生根。自然顯現。此是樂相。四。一乘圓教菩薩。以法界圓明之智。依正該攝理事人法。以此之智。感見十身理事無礙。又叁世融通一切。是故佛身不離十方道樹。常詣六天。智乃遍觀一切。恒無作念。十四科法身義雲。經明法身者。迹指丈六同人身是聚義。而無非法。故有法身之稱。尋經之旨。以如來照體虛存爲身。累盡爲法。乃是所以真法身也。然即以善感應。應即隨類成異。但于見者是有。佛常無身故。經雲。如來之身。是幻化身。
問。佛必無身者。雲何以解感丈六耶。
答。衆生以未足之善。仰感如來至足之地。道足即能應化無方。未足故唯見其所見法。不達即身是虛幻也。
問。夫感應之道。皆由情徹冥契。故致事效于當時。內外理應是同。如婦人詣情幽冥。城爲之崩。孝至而石開。此即事隨心變。雲何以善感丈六。而雲是虛幻身耶。
答。城崩石開。此由情感于物。物實故崩開。非虛。解感法身。法身非有。但信解爲惑所壅隔。故見丈六爲實。豈非人自見所感耶。
問。丈六若是虛幻。何由傳于實理耶。
答。理妙非粗不傳。猶影之傳于形也。
問。法身無形者。爲即法身是丈六。爲法身外別有丈六耶。
答。感法身爲丈六。何有別也。如聲感谷而出響。豈容谷外別有響哉。
問。衆生爲緣法身生見。爲緣丈六生見耶。
答。感見法身所應。何緣見法身。如見影知有樹。不見樹也。
問。法身是常。丈六亦是常不。
答。丈六理是常。但于人是無常。故經雲。如暗中樹影。非肉眼所見也。古釋雲。佛常無身者。明。感應非真。法身是實。感是能感。屬衆生。應謂所應。屬佛。以衆生有感佛之善。自見不同。有見釋迦丈六彌勒千尺。或睹無邊之相。或見叁尺之形。與衆生根善有淺深。遂令應身精粗隨異。故雲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又佛常無身者。無分段變易之身。以法身至妙。不可以形質求。故雲無身。據乎實理。非無妙色妙心。妙色。故能分形適變。妙心。故能虛能鑒故。天親頌雲。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金光明經雲。應化二身是假名有。法身是真實有。道足即能應化無方者。以法身道足故。能應化無方。即是無所不應。無其定一之身。衆生位居信解。以未足之善。唯隨其所見丈六等身。不足之善者。法雲已還。信解善也。至足之地者。佛果極照。道滿菩提。名至足之地。以善未足故。不能了達丈六叁尺等身。即是虛幻。唯法身及自受用身。可名真實。如婦人詣情幽冥。城爲之崩者。列女傳雲。杞梁妻。就其夫屍。于城下哭之。十日而城爲之崩。孝至而石開者。漠書雲。李廣無父。問其母曰。我父何耶。母曰。虎殺之。遂行。射虎于草中。夜見石似虎。射之沒羽。後射之終不入矣。以城石之事。隨心感變。所以崩開。理妙非粗不傳。由影之傳于形者。明丈六雖粗而能傳妙理。托事表理。寄言顯道。猶影傳于形。亦如指指月。清涼疏雲。舊佛新成。曾無二體。新成舊佛。法報似分。無不應時。故即真而應。應隨性起。故即應而真。叁佛圓融。十身無礙。故辯應現即顯真成。又佛身無依。應機普現。謂色無定色。若金剛之合朱紫。形無定形。猶光影之任修短。相無定相。似明鏡之對妍媸。故隨樂皆見。乃至一身多身。但由衆生分別心起。故無積無從。其猶並安千器。數步而千月不同。一道澄江。萬裏而一月孤映。又如叁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見月千裏隨南。北者。見月千裏隨北。停舟之者。見月不移。是爲此月。不離中流而往南北。設百千共觀。八方各去。則百千月各隨其去。是以情隔即法身成異。心通而玄旨必均。纭纭自他。于佛何預。是以真身寥廓。與法界合其體。包羅無外。與萬化齊其用。窮原莫二執迹多端。一身多身。經論異說。今說此經佛。爲真爲應。爲一爲多。若言真者。何名釋迦。居娑婆界。人天同見。若雲應者。那言遮那。處蓮華藏。大菩薩見。見佛法身。若雲一者。何以多處別現。若雲異者。何複言而不分身。故說此經佛。並非前說。即是法界無盡身雲。真應相融。一多無礙。即毗盧遮那。是釋迦故。常在此處。即他處故。遠在他方。恒住此故。身不分異。亦非一故。同時異處。一身圓滿。皆全現故。一切菩薩。不能思故。今先明十身。後彰無礙。言十身者。如前所述。今就佛上。自有十身。一菩提身。二願身。叁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莊嚴身。六威勢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言無礙者。指歸中有十義。一用周無礙。謂于念劫刹塵等處。遮那佛現法界身雲。業用無邊。悉周遍故。經頌雲。如于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等。二相遍無礙。于一一差別用中。各攝一切業用。如在胎中。即有出家成道等類。如是一切自在無礙。叁寂用無礙。雖現如是無邊自在。然不作意。不起念。常在叁昧。不礙起用。不思議品雲。于一念中。皆能示現一切叁世佛。教化一切衆生。而不舍離諸佛寂滅無二叁昧。是爲諸佛。不可譬喻。不可思議境界。譬如摩尼雨寶。天鼓出聲。皆無功用。任運成就。四依起無礙。如此所現。雖無功用。皆依海印叁昧之力。而得顯現。經頌雲。一切示現無有余。海印叁昧威神力。五真應無礙。即此應現無盡身雲。即無生滅。即是法身平等一味。不礙業用。無有限量。六分圓無礙。即此遍法界盧舍那身。一一身。一一支分。一一毛孔。皆亦有自舍那全身。是故分處即圓滿。經頌雲。如來無量功德海。一一毛孔皆悉見。七因果無礙。謂于身分毛孔處。現自舍那往昔本生。行菩薩行所受之身。及佛眉間出勝音等塵數菩薩。八依正無礙。謂此身雲。即作一切器世間。經頌雲。或作日月遊虛空。或作河池井泉等。又亦潛身入彼諸刹。一一微細塵毛等處。皆有佛身圓滿普遍。九潛入無礙。謂入衆生界。如如來藏。雖作衆生。不失自性。故出現品雲。佛智潛入衆生。又雲。衆生心中。有佛成正覺等。又亦攝一切衆生。在一毛孔。善化天王頌雲。汝應觀佛一毛孔。一切衆生悉在中等。十圓通無礙。謂此佛身。即理即事。即一即多。即依即正。即人即法。即此即彼。即情即非情。即深即廣。即因即果。即叁身。即十身。同一無礙。如是無礙。但是一心。若有外塵。絲毫成滯。如華嚴經頌雲。佛身非過去。亦複非未來。一念現出生。成道及涅槃。華嚴演義。釋見佛差別。今寄清涼。五臺求見文殊。以況法界見佛差別。總有十義。一或多機異處各感見。二。或同處各見。叁或異時別見。四或同時異見。五或同時異處見。六或同處異時見。七或異時異處見。八或同時同處見。九或一人于同異交互時處。見多人所見。十或一人于同異俱時處。見一切人所見。謂同時同處。異時異處。名同異俱時處。既是一人時該多時。處遍諸處。見通諸境。故是普眼機也。故知文殊真體。尚非是一。見者自有差殊。可驗唯心。彌加深觀。又如雲。一文殊從一處東來。即一切處文殊者。一約義。複語其實德。如前溪之月。即是後溪及萬江百川之月。全入前溪。所以爾者。一切處月。不離本月故。本月落溪。則千處俱落。二約表者。文殊主般若門。若約觀照般若。智了萬境。無非般若。若白日麗天。無物不明矣。若實相般若。無法非實相故。無非般若。猶水遍波。無波非水。即大般若經雲。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色清淨。色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若色清淨。若一切智智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通于觀照。及實相也。
又問。佛前唯一普賢。何以一一佛前。各有多耶。
答含有二義。一緣起相由。正約主伴。兼明即入。謂爲主須一爲伴必多。此一者。是即多之一。一切一也。多是全一之多。一一切也。二力用交徹。一有一切。普賢之身。不可思議。略有叁類。一隨類身。隨人天等。見不同故。二漸勝身。乘六牙象等。相莊嚴故。叁窮盡法界身。帝網重重。無有盡故。此第叁身。含前二身。及無盡身。
又問。如上所說。則無一處無有普賢。今何不見。
釋有叁意。一約機不見。是盲者過。二不見是見。見虛空身。以虛空不可見。若不見者。真見虛空。叁亦遍不見處故者。明見則不遍。何者。以可見不可見。皆是普賢身。要令可見爲身。則普賢身不周萬有。如智不可見。豈非智身耶。明知由有不見之處。方知遍耳。此第叁身。何人能見。慧眼方見。非肉眼所見。如是慧眼。無見無不見矣。
《宗鏡錄卷第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