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卷第四

  宗鏡錄卷第四

  夫所言心法者。雲何是心。雲何是心法。

  答。了塵通相。說名心王。由其本一心。是諸法之總原也。取塵別相。名爲數法。良因其根本無明。迷平等性故也。辯中邊論雲。若了塵通相。名心。取塵別相。名爲心法。

  問。此一心法。幾義而成。

  答心法總有四義。一是事。隨境分別。見聞覺知。二是法。論體唯是生滅法數。此二義。論俗故有。約真故無。叁是理。窮之空寂。四是實。論其本性。唯是真實如來藏法。

  問。心四義之中。前二義是緣慮妄心。後二義是常住真心。約真心。則本性幽玄窮理空寂。既無數量。不更指陳。只如妄心既涉見聞。又言。生滅。此緣慮心。有其幾種行相。

  答。有五種心。一率爾心。謂聞法創初。遇境便起。二尋求心。于境未達。方有尋求。叁決定心。審知法體。而起決定。四染淨心。法诠欣厭。而起染淨。五等流心。念念緣境。前後等故。法苑義林雲。辯五心相者。且如眼識。初墮。于境。名率爾墮心。同時意識。先未緣此。今初同起。亦名率爾。故瑜伽論雲。意識任運散亂。緣不串習境時。無欲等生。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有欲生時。尋求等攝故。又解深密經。及決擇論說。五識同時。必定有一分別。意識。俱時而轉。故眼俱意。名率爾心。初卒墮境故。此既初緣。未知何境爲善爲惡。爲了知故。次起尋求。與欲俱轉。希望境故。既尋求已。識知先境。次起決定即解境故。決定已。識界差別。取正因等相。于怨住惡。于親住善。于中住舍。染淨心生。由此染淨意識爲先。引生眼識。同性善染。順前而起。名等流心。如眼識生。耳等識亦爾。

  先德問。五心于八識中。各有幾心。

  答。前五識有四心。除尋求心。無分別故。第六具五心。第七無率爾尋求二心。有決定染淨等流叁心。謂第七常緣現在境故。無率爾也。

  問。第七現有計度分別。何無尋求心。

  答。夫尋求心皆依率爾。後尋求方生。第七既無率爾。尋求亦無。

  問。前五既有率爾。何無尋求。

  答。尋求有二緣方有。一即率爾心引。二即計度分別心。前五種雖有率爾。而無計度分別。第八有叁心。率爾決定等流。無染淨尋求。

  問。第八同第七。常緣現在境。何得有率爾。

  答。第七緣境。即無間斷。第八緣境。境有間斷。第八初受生時。創緣叁界。叁種境故。

  問。初受生時。第七亦創緣叁界。第八識。何無率爾心。

  答。第七隨所系。常緣當界第八識也。今助一解。第七常內緣一境。即無率爾。第八外緣多境。而有率爾。無分別故。即無尋求。

  問。五心之中。何心熏種。何心不熏種。

  答。率爾心有二說。一雲。不熏種。任運緣境。不強盛故。二雲。若緣生境。即不熏種。若緣曾聞熟境。即熏種。由串習力故。余心總熏種。今解。且如率爾聞聲境時。不簡生熟聲境。皆熏實聲種子。更有九心成輪。廣略不同。真理是一。其心如輪。隨境而轉。故經雲。身非念輪。隨念而轉。其義如何。上座部師。立九心輪者。一有分。二能引發。叁見。四尋求。五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體。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于境轉。名有分。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能引發。其心既于此境上轉。見照矚彼。既見彼已。便成尋求。察其善惡。既察彼已。遂貫徹識其善惡。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說其善惡。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動作既興。欲休廢道。故返緣前所作事。既返緣已。還歸有分。任運緣境。名爲九心。可成輪義。其中見心通于六識。余唯意識。有分心通生死。返緣心唯得死。若離欲者。死唯有分心。既無我愛。無所返緣。不生顧戀。未離欲者以返緣心而死。有戀愛故。若有境至。即心可生。若無異境。恒住有分。任運相續。然見與尋求前後不定。

  問。若隨分別。立真妄心。約此二心。總有幾種。

  答。大智度論雲。有二種道。一畢竟空道。二分別好惡道。若畢竟空道。尚不得一。何況說多。若分別好惡道。理從義別。事乃恒沙。且約一心。古釋有四。一纥利陀耶。此雲肉團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黃廷經所明。二緣慮心。此是八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色是眼識境。根身。種子器世界。是阿賴耶識之境。各緣一分。故雲自分。叁質多耶。此雲集起心。唯第八識積集種子。生起現行。四幹栗陀耶。此雲堅實心。亦雲貞實心。此是真心也。然第八識無別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故。與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染淨。目爲藏識。不和合者。體常不變。目爲真如。都是如來藏。故楞伽經雲。寂滅者。名爲一心。一心者。即如來藏。如來藏。亦是在纏法身。經雲。隱爲如來藏。顯爲法身。故知四種心。本同一體。但從迷悟分多。經偈雲。佛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佛說如來藏者。即法身在纏之名。以爲阿賴耶。即是藏識。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是惡慧也。然雖四心同體。真妄義別。本末亦殊。前叁是相。後一是性。性相無礙。都是一心。即第四真心以爲宗旨。又古德廣釋一心者。望一如來藏心。含于二義。一約體絕相義。即真如門。謂非染非淨。非生非滅。不動不轉。平等一味。性無差別。衆生即涅槃。不待滅也。凡夫彌勒。同一際也。二隨緣起滅義。即生滅門。謂隨熏轉動。成于染淨。染淨雖成。性恒不動。只由不動。能成染淨。是故不動。亦在動門。楞伽經雲。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又雲。如來藏者。爲無始虛僞惡習所熏。名爲識藏。若此一心。推末歸本者。謂證第一義。則得解脫。第一義。是緣之性。若見緣性。則脫緣縛。華嚴經雲。皆一心作。論雲。但是一心者。一切叁界。唯心轉故。諸教同引。證成唯心。雲何一心而作叁界。有叁。一二乘。謂有前境。不了唯心。縱聞一心。但謂真谛之一。或謂由心轉變。非皆是心。二異熟賴耶。名爲一心。簡無外境。故說一心。叁如來藏性。清淨一心。理無二體。故說一心。是知凡聖二法。染淨二門。無非一心矣。又此一心。約性相體用本末即入等義。更有十門。一假說一心。則二乘人。謂實有外法。但由心變動。故說一心。下之九門。實唯一心。二相見俱存。故說一心。此通八識。及諸心所並所變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等熏習力故。變現叁界依正等報。叁攝相歸見。故說一心。亦通王數。但所變相分。無別種生。能見識生。帶彼影起。四攝數歸王。故說一心。唯通八識。以彼心所。依王無體。亦心變故。釋雲。攝相歸見者。唯識偈雲。唯識無境界。以無塵妄見。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凡作論有叁義。一者立義。即初句。二者引證。即第二句。叁者譬喻。即下二句。所緣緣論雲。內識如外現。爲識所緣緣。許彼相在識。及能生識故。意雲。內識似外境現。爲所緣緣。許眼等識。帶彼相起。及從彼生識故。結雲。諸識唯內境。相爲所緣緣。理極成也。則非全無相。相全屬識。故雲歸見。攝數歸王者。如莊嚴論偈雲。自界及二光。癡共諸惑起。如是諸分別。二實應遠離。釋曰。自界。謂自阿賴耶識種子。二光。謂能取光。所取光。此等分別。由共無明。及諸余惑。故得生起。如是諸分別。二實應遠離。二實。謂所取實。及能取實。如是二實染汙應求遠離。所以論偈雲。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法。釋曰。求唯識人。應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種。唯是心光。五以末歸本。說一心。謂七轉識。皆是本識。差別功能。無別體故。經偈雲。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幹相。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六攝相歸性。說一心。謂此八識。皆無自體。唯如來藏。平等顯現。余相皆盡。一切衆生。即涅槃相。經雲。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七性相俱融。說一心。謂如來藏。舉體隨緣。成辦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即此理事。混融無礙。是故一心二谛。皆無障礙。八融事相入。說一心。謂由心性。圓融無礙。以性成事。事亦镕融不相障礙。一入一切。一一塵內各見法界。天人修羅不離一塵。九全事相即。說一心。謂依性之事。事無別事。心性既無彼此之異。事亦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一等。十。帝網無礙。說一心。謂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複有一切。重重無盡。皆以心識如來藏性。圓融無盡。以真如性。畢竟無盡故。觀一切法。即真如故。一切時處。皆帝網故。如漩洑頌雲。若人欲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遍外。情與非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不離幻色即見空。此即真如含一切。一念照入于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于一境內一切智。于一智中諸境界。只用一念觀諸境。一切諸境同時會。時處帝網現重重。一切智通無挂礙。漩洑者。水之。漩流洄洑之處。一甚深故。二回轉故。叁難渡故。法海漩洑亦然。一唯佛能究故。二真妄相循。難窮初後。叁聞空謂空。聞有謂有。則沈于漩洑。若不了斯宗。難超有海。隨善惡之浪。漂苦樂之洲。不遇慈航。焉登覺岸。如偈雲。真如淨法界。一泯未嘗存。隨于染淨緣。遂成十法界。隨染緣成六凡法界。隨淨緣成四聖法界。六凡法界者。一天法界。二人法界。叁修羅法界。四地獄法界。五餓鬼法界。六畜生法界。四聖法界者。一聲聞法界。二緣覺法界。叁菩薩法界。四佛法界。衆生于真性上。以情想自異。則六趣升沈。諸聖于無爲法中。以智行爲差。則四聖高下。然凡聖迹雖升降。縛脫似殊。于一真法界之中。初無移動。又依華嚴宗。一心隨理事。立四種法界。一理法界者。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二事法界者。界是分義。一一義別有分劑故。叁理事無礙法界者。具性分義。圓融無礙。四事事無礙法界者。一切分劑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故。以此十法界。因理事四法界。性相。即入。真俗融通遰出無窮。成重重無盡法界。然是全一心之法界。全法界之一心。隨有力無力。而立一立多。因相資相…

《宗鏡錄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宗鏡錄卷第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