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凡聖境界虛空萬像。悉爲其本。亦雲。無住爲本。本立道生。斯之謂矣。
問萬行之源以心爲本。助道門內何法爲先。答以其真實正直爲先。慈悲攝化爲道。以正直故果無迂曲行順真如。以慈悲故不墮小乘功齊大覺。以此二門自他兼利。
問前明先知正宗遍行助道。今萬行門中以消疑滯。未審以何爲宗旨。答佛法本無定旨。但隨入處明見心性。權名爲宗。
問以何方便。而得悟入。答有方便門。應須自入。
問豈無指示。答見性無方雲何所指。實非見聞覺知境界。
問既無所指。明見之時見何物。答見無物。
問無物如何見。答無物即無見。無見是真見。有見即隨塵。
問若然如是。教中佛雲何亦說見。答佛隨世法。即是不見見。非同凡夫執爲實見。究竟而論。見性非屬有無。湛然常寂。
問畢竟如何。答須親省察。
問前雲心外無法。雲何稱有見即隨塵。答一切色境。皆是第八識親相分現量所得。實無外法。眼見色時未生分別。刹那轉入明了意識分別形像作外量解。遂執成塵境。
問此境何識所現。答塵以識所現。內識變起似塵而現。如鏡中見自面像非他影現。唯識論雲。內識轉似外境。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自我法。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爲實我實法。如幻夢者幻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內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非實。經雲。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惟心。此由約事而論。說爲識變。若深達真如。一切諸法本來不動。即心自性亦非待變。
問此塵與識從何而立。答謂由名言熏習種子。而得建立。實無其體。而似有義。相貌顯現。如幻物等。因名立法因法建名。名中無法法中無名。無體互成有相俱寂。
問此識既不立。何識爲宗。答諸識亦無畢竟所歸。約極權論。惟一真性。此亂識爲遣境故立。境消識謝能所俱亡。惟一真識。即是實性。叁無性論雲。先以亂識遣于外境。次阿摩羅識遣于亂識。究竟惟一淨識。
問理事無閡萬事圓修。何教所宗何谛所攝。答法性融通隨緣自在。隨舉一法萬行圓收。即華嚴所宗。圓教所攝。若六度萬行成佛度生。雖淨緣起。皆世谛所收。若發明本宗深窮果海。則理智俱亡。言心路絕。
問此集所陳。有何名目。答若問假名。數乃恒沙。今略而言之。總名萬善同歸。別開十義。一名理事無閡。二名權實雙行。叁名二谛並陳。四名性相融即。五名體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異一際。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無差。
問名因義立。義假名诠。既立假名。其義何述。答第一理事無閡者。理則無爲。事則有爲。終日爲而未嘗有爲。終日不爲而未嘗無爲。爲與無爲。非一非異。同法性源。等虛空界。若雲是一。仁王經說。諸菩薩有爲功德無爲功德。皆悉成就。若但是一。不應說有二種功德。若雲是異。般若經雲。不得離有爲說無爲。不得離無爲說有爲。是以理事相即非斷非常。起滅同時無閡雙現。第二權實雙行者。實則真際。權則化門。從真際而起化。實外無權。因事迹而得本。權外無實。常冥一旨無閡雙行。遮照同時理量齊現。第叁二谛並陳者。諸佛常依二谛說法。何以故。俗是真诠。了俗無性。即是真谛。故雲。若不得俗谛。不得第一義。所以真不待立而常現。俗不待遣而自空。二谛雙存如同波水。水窮波末波水同時。波徹水源動濕一際。第四性相融即者。無量義經雲。無量義者。從一法生。所言法者。即是真心。從一真心具不變隨緣二義。不變是性。隨緣是相。性是相之體。相是性之用。以不了根源。則妄生诤論。如今毀相者。是不識心之用。毀性者。是不識心之體。若能融通。取舍俱息。第五體用自在者。體即法性之理。用乃智應之事。舉體全用。用即非一。舉用全體。體即非異。即體之用不閡用。即用之體不失體。所以一味雙分。自在無閡。第六空有相成者。且夫一切萬法。本無定相。互成互壞相攝相資。空因有立。緣生故性空。有假空成。無性故緣起。因義顯別隨見成差。迷之則萬狀不同。悟之則叁乘不異。何者。且如有之一法。小乘見是實色。初教觀爲幻有。終教則色空無閡。以空不守自性隨緣成諸有故。頓教見一切色法無非真性。圓教見是無盡法界。若如是融通。即成真空妙有。有能顯萬德。空能成一切。第七正助兼修者。正即是主。助即是伴。因伴成主。無助即正終不圓。從主得伴。無正則助無由立。是以主伴相成。正助兼備。亦是止觀雙運隱顯互興。內外更資。乘戒兼急。第八同異一際者。同則據理不變。異則約事隨緣。所以不變故乃能隨緣。隨緣故所以不變。秖爲不異而成異事。不同而立同門。若異則壞于異。以失體故。若同則不成同。以無用故。所以同無同而異。異無異而同。各執即落斷常。雙融即成佛法。故經雲。奇哉世尊。于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第九修性不二者。本有曰性。非從觀成。今顯曰修。因智而現。由修顯本有之性。因性發今日之修。全性成修。全修成性。修性無二。因緣似分。第十因果無差者。因從果起。果滿則乃成因。果逐因生。因圓則能立果。事分前後。理即同時。相助相酬。業用無失。
問此集所申。當何等機得何等利。答自他兼利。頓漸俱收。自利者。助道之圓門。修行之玄鏡。利他者。滯真之皎日。二見之良醫。頓行者。不違性起之門能成法界之行。漸進者。免廢方便之教。終歸究竟之乘。若信之者。則禀佛言。若毀之者。則謗佛意。信毀交報。因果曆然。略述教海之一塵。普施法界之含識。願弘正道。用報佛恩。頌曰。
菩提無發而發 佛道無求故求
妙用無行而行 真智無作而作
興悲悟其同體 行慈深入無緣
無所舍而行檀 無所持而具戒
修進了無所起 習忍達無所傷
般若悟境無生 禅定知心無住
鑒無身而具相 證無說而談诠
建立水月道場 莊嚴性空世界
羅列幻化供具 供養影響如來
忏悔罪性本空 勸請法身常住
回向了無所得 隨喜福等真如
贊歎彼我虛玄 發願能所平等
禮拜影現法會 行道足蹑虛空
焚香妙達無生 誦經深通實相
散華顯諸無著 彈指以表去塵
施爲谷響度門 修習空華萬行
深入緣生性海 常遊如幻法門
誓斷無染塵勞 願生惟心淨土
履踐實際理地 出入無得觀門
降伏鏡像魔軍 大作夢中佛事
廣度如化含識 同證寂滅菩提
《萬善同歸集卷第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