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平氣和 萬事如意

  心平氣和 萬事如意

  文/見蔭法師   

  現今社會人與人之間接觸愈來愈頻繁,由于個人主義濃厚,稍不順心就易起瞋心,由親成冤,互不往來;或因盛怒而殺人,或夫妻爭吵而離婚,或兩車擦撞而叫囂辱罵,只要攤開報紙社會版,比比皆是。《阿毗昙心論經》對瞋的定義:“瞋者,若他侵陵不能容忍,便生惡欲,于衆生所極作逼迫破壞,非處生心惱彼,是名爲瞋。”而《說文解字》裏解釋:“張目,意謂人心中一旦有違逆憤慨之事,則睜大眼眶,怒目直視,故說瞋。”的確,當一個人生氣時,血液直沖腦門,臉色潮紅,兩眼暴睜,咬牙切齒,怒發沖冠,如果眼前有鏡子一照,准像羅刹夜叉,令人望而生畏。此時身心處于熱惱之中,喪失智慧,不辨是非正邪,易鑄大錯。

  《大智度論》雲:“瞋恚蓋者,失諸善法之本,墮諸惡道之因,諸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因瞋恚之心而起怨恨,因怨恨而起害人之心,有害人之心則會造作惡業,不僅諸事不如意,身心苦不堪言,還會橫結惡緣;死後墮叁塗惡道受苦外,即使再投生爲人,衆生見了也不歡喜,事事不如意,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即是如此。

  過去,顔回曾與布商因量度的問題而起爭論,于是兩人一起去找孔子主持公道。布商表示如果是他錯,願意砍頭謝罪,顔回則表示若是自己錯,願意摘下帽子給布商。結果,孔子出乎意料地判定布商是對的,顔回只好無奈地摘下帽子給布商。顔回因此心生煩惱,欲回家鄉,沒想到孔子並未阻止,只在臨別前送他二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後來在回鄉途中下起大雨,顔回跑進大樹底下躲雨時,突然想起孔子說的第一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于是趕緊跑出來,未久,雷電一閃即劈中大樹,顔回因此保住一命。

  顔回回到家已是深夜,忽見床上有兩人,以爲妻子偷漢,頓時怒火中燒,欲舉劍往床上砍去,突然又想起孔子所說“殺人不明勿動手”,只好捺下怒氣,仔細一瞧,才發現原來是胞妹與妻。顔回非常感恩孔子救了全家的性命,于是趕回去禀告老師所發生的事情,並好奇老師爲何能未蔔先知?孔子告訴顔回當時因知其失去理智,恐看不清事情真相,又因天氣幹燥會下雷雨,所以提醒他“千年古樹莫藏身”;而見其帶劍回家,怕會錯判事情而誤傷人,再次提醒“殺人不明勿動手”。顔回又問:“明明布商算數錯誤,爲何老師說他對?”孔子回答:“若說布商錯誤,恐怕他的人頭就要落地,而你只不過是摘下一頂帽子罷了!”顔回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老師的慈悲,爲別人留退路,幸虧自己聽進老師的提醒,才未鑄成大錯。《法華經》言:“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于如來衣。”何謂如來室、如來衣?“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相對于因瞋恚心而惱害衆生,無瞋能夠利樂有情,是慈心的體性;不惱害而能拔衆生苦,是悲心的體性。譬如蚊子在耳邊嗡嗡叫,不僅不生氣,還能因憐憫而布施血給它,不瞋不害兼能忍受痛癢即是慈悲的展現。因無瞋能引發無量善法,所以在唯識學裏屬于叁善根之一(余二是無貪及無癡)。瞋心既然百害無一利,如古德雲:“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佛遺教經》也說:“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那麼,要如何對治瞋心呢?

  一、修慈悲觀:無論對方有理或無理,念其皆爲我過去親眷,沒什麼冤結打不開。希望把曆劫來所修一切善法回向給他們,藉此解冤釋結,這是“七周緣慈”法門;進而再回小向大,不僅認識的人能夠離苦得樂,更願一切有情衆生皆能離苦得樂,這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展現,心量廣大,就不會計較眼前的小事。

  二、修《達磨二入四行觀》之“報冤行”:所謂“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今生雖未犯罪或對不起任何人,卻事事不如意,這都是因過去世惡業果熟所成,就像回力球一般,丟出去與回彈的力量是相對的,要甘心甘受;種瓜不能得豆的道理亦是如此。明白了因果法則,遇到不如意的事就要修忍辱,此菩薩法門具有無量功德,能助吾人度生死苦海。《佛遺教經》雲:“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又雲:“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除了能忍,更要積極從因上努力,斷惡修善,廣結善緣。

  叁、修念佛法門: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言:“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能離瞋。”藉由事相上誦念菩薩聖號,啓發自性觀音,當心中充滿慈悲心,無瞋、無恨、不惱、不害、不與他人計較,當下無染著的心就與觀世音菩薩的法界相應。如同《普門品》言:“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當心中清淨的自性觀音現前時,本具的智慧就像陽光普照般能消弭無明癡闇;又像甘露法雨,能滅除瞋火。

  《別譯雜阿含經》中,佛陀爲諸天大衆說了一首偈子:“譬如用瓢器,斟酥以益燈;火燃轉熾盛,反更燒瓢器。瞋心亦如是,還自燒善根,我終不含怒,瞋已尋複散;不如水旋流,回複無窮已。……無瞋無害者,彼即是聖賢,亦聖賢弟子,常應親近之。諸有瞋恚者,重障猶如山;若有瞋恚時,能少禁製者,是名爲善業,如辔製惡馬。”對于待人處事,要能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凡事退一步就能海闊天空。只要心平氣和,笑口常開,自然人見歡喜,萬事如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