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仁不讓
文/見燿法師
佛家所言之“承擔”,亦即儒家之“當仁不讓”。其意爲遇到應該做之事,就主動去做而不推辭。如果“承擔”上加“直下”二字,更能切合地表達“義不容辭”之意。
大凡能“承擔”事情之人,必爲能擔當、肯負責,且具有君子之德者。曆史上諸如此類者,不勝枚舉。爲我輩所知者如:周朝之周公旦于武王死後,輔佐年幼之成王,製禮作樂,使周朝文物因而大備,功成後身退,毫不戀棧,將王位歸還成王。叁國時代蜀相諸葛亮,受先帝劉備之遺命,以輔佐後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又,南宋末年,文天祥于謝太後、宋恭帝被俘之際,爲樞密宰相;負起救國救主之責,至死不侍二主。于其衣帶中遺言:“孔曰成仁,孟雲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此言不正是孔老夫子所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之寫照嗎!
由上之例可知,能“直下承擔”者,必能有“臨大節而不可奪也”之精神與勇氣。
再看我佛門中之祖師大德,如:東晉之法顯大師,唐玄奘大師、義淨大師爲求佛法,不畏路途遙遠險阻,不計個人生死之骨氣。民國初年之弘一大師,于江浙兩地彌漫滅佛之論時,力邀激進分子,加以勸說;另方面上書教育界,懇請護持佛教,並推行佛教各項改革。近世之虛雲老和尚,一肩挑起禅宗五家之法脈,匡複頓教于不墜;以百年高齡處于鐵幕之中,幾複遭難而不動搖。
往聖諸賢在前給我輩作榜樣,知道“承擔”非“匹夫匹婦”、“暴虎馮河”之小勇;而是“雖千萬人吾往矣”有義之大勇,因爲有道義之勇,則堅忍不拔,不易氣餒;見所當行則努力去行,見所當爲則挺身爲之。亦如孔子所言之“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吾輩出家爲釋門弟子,當視“弘法利生”、“承擔如來家業”爲自家責任。故而每一位出家衆猶如*輪上之小螺絲釘,各盡本分。平時當多研教理,並向其余之四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處學習,以作爲“弘法利生”之資糧。並于各種事務中努力培福,藉事煉心,破無始劫來之惑業,才能順利地大轉*輪。
我輩出家僧衆修大乘法門,處此末法時期,衆生沈淪日多,世界愈苦之時,欲弘法度衆,誠非易事。內心必下“承擔如來家,舍我其誰”之誓願,效法祖師大德“當仁不讓”之精神,方能延續佛法,此乃“真承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