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就千手眼

  成就千手眼

  文/見玲法師   

  有學人向南陽慧忠國師請教:“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文殊堂裏萬菩薩。”學人不懂,師又曰:“大悲千手眼。”

  菩薩觀衆生苦,因于大悲而發“衆生無邊誓願度”之弘願,成千手眼之化身,度衆無礙。在菩薩的千只手上,拿著各種法器,念珠、經本、智慧劍、金剛杵……代表八萬四千法門,無一法門不能用來度脫有情。衆生有多少種根器,菩薩就有多少種法門、多少只手。

  擁有千手眼,完全是因于菩薩慈悲度衆之心願。因爲衆生無邊,根性各異,需以不同方式予以教化,方可令其心開意解。所以,身爲佛弟子,豈能不發起“法門無量誓願學”之心,效佛菩薩之行履?“外現聲聞身,內密無上印,身行菩薩道,廣度諸有情。”“中臺行願偈”是每一位行者必須奉爲圭臬、遵而行之的!

  如何懂得百千法門?只有“學”之一字。菩薩向五明處學: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從教理、經藏、邏輯學、語言、醫療,乃至各種技能,無一不是學習的範疇,也無一不是度衆的資糧。子曰:“有教無類。”聖賢教化皆依平等慈悲之精神,吾人明了法門如恒沙,更應精勤修習。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意即當念茲在茲。學一遍不會,就學兩遍、叁遍……最後一定學得起來。“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若能如此,雖愚必明。有志之士,不怕學不會,就憂不願學!“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孔子曾問禮于老子,學琴于師襄,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不在于長幼,不在于貴賤。聖賢因博學(廣博地學習)而博學(學問淵博);由于博學(學問淵博),了達“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之理,故更能博學(廣博地學習)。

  學習應即時,立志宜趁早。但,永遠別怕太晚而躊躇不前。“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有開始,就一定有進步。

  學習衆多知識技能,不能忘失目的。菩薩遍學百千法門,皆因衆生,而非爲己!爲了克服度化衆生時多如塵沙般的障礙,所以“廣學多聞”,期使“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不僅辯才,其他才能亦皆具足,成爲“全才”。千手千眼,是菩薩無盡的慈悲!不僅利益無量衆生,同時也使自己心量寬廣無限。不僅學習各種知識技能,更要學會放下,懂得銷歸自性,修一切善,不執一切善;度一切衆生,實無一衆生可度,方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

✿ 继续阅读 ▪ 當觀時節因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