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細行中覺醒

  從細行中覺醒

  文/見穑法師   

  每日晨間在園林中掃除落葉,天氣好時,地上就有很多螞路,下過雨就有許多蝸牛。如果掃地時不專心,粗心大意,很容易傷到衆生,所以爲了護念衆生,不忍傷害生命,就會小心翼翼地觀照著。一切舉止皆是細行,都是慈悲,若能落實于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就是從細行中覺醒,日久功深,必能達到自覺、覺他、覺滿的諸佛境界。

  “細”是微小、精密之意;“行”指身口意種種心念和行爲。細行,就是能微密地觀照身心,在一切時、一切處,動靜閑忙、行住坐臥,待人接物皆能合宜,自在無礙。佛法中“叁千威儀,八萬細行”是佛弟子日常生活的准則,不僅使我們能有所依循、規範身心,更懂得如何待人處事。叁千、八萬數量看似繁多,規矩微細,卻不離“覺”字;由細行中覺悟自己本來的真實面目,了達世出世間的萬法本質就在一心之中,禅定、智慧、福德由之而生。

  佛乃是覺者,學佛即是學覺,所謂“禅者,佛之心;教者,佛之口;律者,佛之身”,佛之所以成就萬德莊嚴,即是在因地不斷覺悟、守護細行而來。凡聖的差別,就在覺的層次與行持粗細,衆生粗心膽大,語重情傷,是粗中之粗;羅漢精進修道,見思惑除,然習氣未盡,是粗中之細;菩薩自利利他,但相對佛而言,猶有無明未斷,是細中之粗;佛萬行圓滿,無明惑業永盡,是細中之細。佛法一切行門,都是爲了使衆生覺悟自心,不再迷失,唯有以細行調伏粗亂妄動的心,本具清淨莊嚴的自性自然彰顯。

  禅宗祖師雲:“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于理堅住實相,不執著一法;于事則萬行具備,不舍棄一善,因心無執礙,故能落實細行,無有缺犯。于種種行持中,又能時時返照回歸自心,始終不離覺性。然如何落實?從威儀戒律、道德規矩中學習,一一持守,行住坐臥舉止端正,如行時腳不出聲、立不妄動、坐必端直、右側而臥。與人相處則謙卑有禮、輕聲細言、速度適中;笑不露齒出聲;做事動腳必輕、動手必穩。進而一切戒律威儀,皆能持守清淨,十惡粗行遠離,十善細行無懈,如此必能日日提升,時時覺悟,所思所行漸漸調和,待人行事合宜圓滿,福慧增長,法喜自在無量。

  民初來果禅師,某一日夜裏睡在廣單,聽到吵鬧哭喊的聲音,醒來卻什麼也沒看到,于是下單尋覓,發現有兩只虱子在地上亂碰亂滾。由此可見,心細者連小蟲蟻之聲都能聽聞,更能慈心救護,于細行中不但自覺,更能覺他,使他人返照自己,起而效之,即是落實自覺覺他之行。

  求佛、學佛、念佛,即是求覺、學覺、念覺。事相中不舍一細行,一次次不斷地覺醒,改惡、行善,進而饒益衆生,成就與佛無二無別,一乘任運、萬德莊嚴之究竟極果。

✿ 继续阅读 ▪ 叢林出坡的意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