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的自在之樂

  修行的自在之樂

  文/見爾法師

  “隨時皆得大自在,不能言其所以然。”自己因此偈而毅然踏上修行之路,亦因此偈而堅持不舍;深信在精勤修行的因中,必得究竟極樂之果,亦能令一切衆生如是。

  且觀世間所謂的自在──家財萬貫、子孫滿堂,是真正的美滿幸福嗎?松間明月、岫出浮雲是真正的孑然一身嗎?誠如“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之潇灑、“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豪縱、“緣溪行,望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之離塵絕世,這些曆代文人豁達曠然之作,是一種真正自在的心境嗎?細觀之,總是有那麼一抹“欲說還休,欲說還休”之抑郁憂思。真正的超然物外、清淨自在,亦如桃花源詩中所言:“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蹑輕風,高舉尋吾契。”乃靈渺空幻之寄托罷了!

  追求自由自在是人的天性,何謂真自在?禅宗祖師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也就是二六時中皆能守住這念心,不被外面的境界和心中的妄念所左右。而修行,正是通往真實自在的不二法門。

  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念與行爲,在不斷的反省檢討中,彰顯自性清淨光明。古德雲:“能知足者,天不能貪;能忍辱者,天不能禍;能無求者,天不能賤;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若能無愧于心,超然物外,面對一切境界于不生滅的本性中,必然纖毫無損。正如《心經》雲:“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正是修行的真實自在之樂啊!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于諸榮辱何憂喜?”若能透達生死自在之境,這世間的一切,又何足論?

✿ 继续阅读 ▪ 福人居福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