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寬恕

  寬恕

  文/見蕙法師

  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寬恕,則心胸開闊,幹戈也能化爲玉帛。寬,是心量大;恕,是善解、體諒,有同理心。所以寬恕,是慈悲,凡是不但能承擔,更有拔苦予樂的襟懷;既能包容,也能善解。寬恕,是忍辱;面對不合理的境界時,不只是能忍,更能寬厚的以同理心去面對。寬恕,是智慧;能夠明因識果,知因緣生滅之谛理,所以不住于境界上,也不爲境界所轉,這一念心能作主、能清楚明白。有智慧,能忍辱,自然心無拘礙,有拔苦予樂的願心,這就是寬恕。

  春秋時代,管仲與鮑叔牙相交甚笃。當兩人合夥做生意時,管仲分帳時,總是多分些錢。有人告訴鮑叔牙說:“管仲貪,所以分帳不公平!”鮑叔牙笑著說:“這是因爲他家中有年老母親需奉養啊!”當打仗時,管仲在退兵時,跑最快。這時又有人告訴鮑叔牙:“管仲太貪生怕死了!”這時鮑叔牙也只是笑笑說:“這是因爲他必須照顧家中年老的母親啊!”“管鮑之交”,呈現出鮑叔牙的寬厚和善解。因爲寬恕,使兩人的情誼在曆史上熠熠生輝。

  北魏時,南嶽慧思大師,年少時,即以“弘恕慈育”獲得鄰裏的稱贊。大悟後的大師,聲名遠播,也受到當時論師的嫉妒,因此在他一生中數度受人毒害,但都因大師禅定力的深厚,而能幸免于難。在大師四十叁歲時至南州講大乘經,當時的論師,因爲嫉妒,故用計斷絕檀信不令送食。因此,大師派遣弟子乞食以濟命。論師們的毒害和屈辱,並不使大師生退卻心和起怨憎心。大師反而發願造《金字般若經》及《法華經》,以此功德資福末世衆生。並且在〈發願文〉中發願:願現無量身于十方國講說是經,使令一切迫害他的惡論師們,于佛道中都能獲得信心。大師的胸襟,湛然光明、豁達無礙,因此于寬恕中,發出慈悲的願力,不只是降服諸魔障;更耀射出佛法慈愍衆生的胸懷。大師的寬恕,千余年後,誦此〈發願文〉,猶能除滅心中叁毒,而得清涼光明。

  因此與其埋怨他人的不友善,何妨善解他人不友善的因緣,而能寬厚的面對;與其在意他人行事的不圓滿,何妨同理對方的努力和學習,及力不從心的困頓。所以能寬恕的人,心懷光明,凡事皆能正思惟,則必時時法喜祥和。只有寬恕的心地,方能長出朵朵清淨的心蓮。

✿ 继续阅读 ▪ 善知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