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朋益友
文/見昀法師
沩山大師雲:“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人不能遺世而獨立,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必須相互依存。除卻劬勞養育我們的父母,芸芸衆生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在學校、職場與生活中,陪伴我們同行的朋友。每一位出現在周遭的友人,都會帶有不同顔色的染料,替我們的人生增添不同色彩。古德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些朋友的經過,雲淡風輕,留下的是透明的色彩,不著痕迹;但是大部分的朋友,在言語、知見、學問、品德與行爲舉止上,都會在曉夕相處中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使我們改變原本色彩的屬性,影響我們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
釋迦牟尼佛與阿難尊者一日在城中托缽行化,行經一處賣魚的攤販。善于教化的世尊,令阿難去觸摸晾曬過魚幹的魚繩,再令阿難尊者聞一聞摸過魚繩的手。阿難一聞,不禁蹙眉輕呼:“好臭!”世尊點點頭,繼續前行。不久,行經一處販賣香料的店鋪,世尊同樣令阿難觸摸裝了香料的袋子,再使其聞嗅手指。這一次,尊者輕嗅手指後,微笑地說:“好香。”世尊于是藉機開示:“這就如同交朋友,親近惡友,自己也會染上惡習而臭不可當;與好人爲伍,薰染善念,人格自然清新而高貴。”沩山大師也曾說:“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于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于未聞……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狎習惡者,長惡知見,曉夕造惡,即目交報,後沈淪。”結交損友,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其影響而品格沈淪,甚至導致身敗名裂。反之,益友就如同和煦的陽光,能夠陪同我們走向光明的未來。在人生的旅程中、修行的道路上,我們時時需要善知識、善護助爲伴侶,以引導、協助我們完成未竟的道途。然而,如何才是善知識、善護助,如何才是良朋益友呢?
儒家說:“友直、友諒、友多聞”,具有正真誠信的品德,或有博學多聞的才識,就是我們的良朋益友。叁國時代的管甯,年少時與華歆爲莫逆之交,兩人同在一處學堂,並同坐一草席就讀。有一天,學堂外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華歆心生好奇,放下書本前往觀看。華歆回座後,仍然心系熱鬧的街景,管甯就將兩人同坐的草席割截成兩半,告訴華歆:“你我志趣不同,不再是朋友。”古德有雲:“選擇良朋要老成,不如己者莫同盟,譬如水入汙泥去,縱若清兮也未清。”湛堂文准禅師也說:“學者求友,須是可爲師者。時中長懷尊敬,作事取法,期有所益。或智識差勝于我,亦可相從,警所未逮。”修行之人,要以具有正知見、品德高尚、可以身爲自己楷模的人爲友。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若與知見不正確,或不勤求上進的人爲友,就如同于外道中修行,將走向歧路。若友人智識水准不及自己,但志向一致,一心向道,且品格端正,可砥砺、策勉自己,亦是良朋益友。
茫茫人海中,與自己擦肩而過的衆生無數,但,能與自己並肩而行的友人則僅僅少數。我們必須有智慧地在人群中撷取少數,使少數之友可以成爲自己修行路上之增上緣。善分辨周遭的人事物,善區別良友與損友,就能清淨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會隨波逐流,混汙自身。雪堂道行禅師曾說:“稠人廣衆中,鄙者多,識者少。鄙者易習,識者難親。”足見益友之難能可貴。沩山大師對于擇友也有所勸谏:“舉措看他上流,莫擅隨于庸鄙。”潔身自愛者,對于擇友不會輕忽怠慢,縱然良友難覓,但孤芳仍應堅持挺特,不攀緣,也不趨附庸俗卑劣,不與惡友爲伍。唯有如此小心謹慎,方能得遇法侶,共向菩提,共成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