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大醫王,善療衆病

  爲大醫王,善療衆病

  文/見恁法師   

  古德言:“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法皆能令衆生通達究竟涅槃。既然如此,爲什麼需要這麼多法門呢?這是因爲衆生有利、鈍等不同根機,福德因緣也各不相同,所以每個人得度的方式自然不可同一而論。諸佛菩薩在因地上廣學多聞,破塵沙惑,也是爲了因應衆生不同根性,藉由種種善巧方便,使其得蒙法益。

  所謂善巧方便,並非毫無依據,無所揀擇,而須具備善觀因緣的智慧,依照時節及衆生根機,提供最適合的法門。如來的教法中有小乘、大乘及無上乘,即是適應下根、中根、上根等不同根性者。而如禅、淨、密、律,以及頓悟、漸修等種種不同的教化方式,則並存于佛陀四十九年的說法當中,廣度無量無邊的六道衆生,即是最佳例證。又如中臺禅寺于各地廣設精舍,方便忙碌的現代人就近學佛,免去舟車勞頓之苦。精舍除了禅修班,還開辦花藝、烹饪、書法等才藝班,藉由世間法來接引大衆,使其親近叁寶,與道場結緣,進而修行學佛,改變人生。

  所有方便法門的背後,有一個不變的原則,即是“安住大乘心,善開方便門”。大乘心即是菩提心,也是本具的清淨心。因此,一切的方便皆在令衆生明白人生的真理,契悟本心,通達究竟的解脫之道。若是不能以大乘心爲依止,不能令衆生脫離苦海,即不是善巧方便。例如社會上有“自在禅”的說法,認爲隨順自己的喜好來做事,就是“自在”的意義,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隨順好惡即是助長煩惱習氣,不但無法獲得解脫,反而會因造作惡業而受報,絕非度衆的方便法門。

  菩薩在度衆時,除了善觀衆生因緣外,還能善用諸多法門,靈巧運用而不拘泥流俗。觀世音菩薩有叁十二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而菩薩的慈眉善目與金剛力士的怒目之相,同樣是化導衆生的方式:前者令衆生起恭敬心及歡喜心,後者令衆生心生畏懼而不敢造惡,免受苦果。此外,菩薩救度衆生,亦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爲優先。其他如方便妄語,亦是視需要而爲。

  善巧方便代表著無礙的出世間智慧,也代表著圓融的世間智慧,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便是這個道理。至聖先師孔子也深明善巧方便的目的,所以能做到圓融而不拘泥流俗。《論語.憲問篇》中,子貢對于管仲未能殉節自殺,反而輔佐主人的政敵,而懷疑管仲不具仁德時,孔子回答:“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又言:“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天下百姓因爲桓公的霸業而能在中原安居樂業,這是歸功于管仲的輔佐。因此孔子不以殉節與否來評判管仲,反而贊歎他的能力及仁德,菩薩之善開方便,度衆無礙,由此可見一般。

  以大悲心爲本,心系衆生,善觀衆生根機及時節因緣,運用種種法門,自方便中接引衆生,令其暫離痛苦,暫得歡喜。進而以佛法良藥施予衆生,獲究竟涅槃之樂,即是善巧方便的真正意義與終極目標。

✿ 继续阅读 ▪ 人生的領航員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