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等念怨親

  等念怨親

  文/見恁法師

  人生存于世間,絕大多數過著群體生活。不論是食衣住行的物質生活,還是自我實現的精神生活,皆須在團體當中完成。從家庭、學校、公司,到社會、國家,乃至世界,都是藉由彼此的分工合作來完成個人及大衆的生活目標。即使是一個離群索居的人,所立足的自然環境,仍然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在這樣一個息息相關的網絡式生活中,“廣結善緣”便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正確方向。如果與人和諧相處,互相協助,必能處處逢源。

  世間法如此,出世間法中“廣結善緣”更爲重要。修行人若欲行菩薩道,弘法度衆,應與衆生結下善緣。佛經上記載了一則發人深省的公案:一次,相好莊嚴、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到瓜園化緣,看守瓜園的女子不但拒絕供養,還斥罵尊者。但是年老的迦葉尊者來到同一瓜園化緣時,年輕女子立刻以歡喜心供養尊者最香甜的瓜。這樣懸殊的差別來自前世的因緣:此女子前世是一只貓,因病往生而曝屍野外。阿難尊者與迦葉尊者前世也是修行人,一同經過死貓身邊,阿難尊者嫌其臭穢而避走,但迦葉尊者則慈悲地將死貓埋葬,並爲其授叁皈依,祝願它超生善道。由于過去結下不同的因緣,致使看守瓜園的女子今生看見迦葉尊者便歡喜恭敬,看見阿難尊者便心生厭惡。這則公案真實地說明了“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的重要性。

  《八大人覺經》闡明諸佛菩薩爲成就自利利他之道業,所思慮覺悟的八件事,其中第六覺知爲:“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當人們遭遇逆境時,經常怨天尤人,不但增長瞋心,更因怨憤而與他人結下惡緣。佛法教導我們因緣果報之理,即是“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若是貧窮困苦,必是今生或過去生中未能廣行布施;若是諸事不順,得不到貴人扶持,必定是過去在他人急難危厄時,沒有伸出援手之故。既是如此,怨天尤人又于事何補?除了直下承擔、慚愧忏悔外,更應該積極修善培福,福德具足才能事事順遂。

  “廣結善緣”即是累積福德。和衆生結下的善緣、清淨法緣,便是自己的功德法財,可作爲立身處世及成就道業的資糧。與衆生結緣的方式莫過“布施”,供給衆生一切所需。無論是財施、法施,或是無畏施,皆應本著第六覺知中“怨親平等”的精神來實行。世人的積習便是愛著親眷、憎惡冤家,但是,親眷之間依戀深厚,一旦遭逢變故則反目成仇,受到的傷痛也最大。因此,親即是冤,愛即是恨。遠離對特定對象的愛著,便能遠離日後的怨憎之苦。相反地,“冤家”或“仇敵”也不是永遠不變的,如果外在的環境變遷,或是內在的心境轉移,則可能解冤釋結,化敵爲友。從另一方面來說,今生的親眷可能是過去生的冤家,今生的冤家亦可能是過去的親眷。在累劫的輪回中,我們已與無量的衆生結下善惡不等的因緣,爲什麼還要執著一時的親疏遠近呢?俗語說:“冤冤相報何時了?”當自己對舊惡記恨不休時,受苦最大的其實還是自身。

  “怨親平等”不是冷漠,而是以廣大的心量和開闊的胸襟來對待一切衆生。《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由于智慧尚未開顯,無法了達累世的因果,所以只能識得今生的親眷。其實一切衆生皆曾是我們的親眷,因此當以慈悲心饒益衆生,以平等心和合共處。在這樣的心境下,才能避免對冤、親的偏執,真正與衆生結下深厚長久的善緣、法緣。

  佛法中的“貧苦”並非單指財物的短少,還包括功德法財及智慧光明的匮乏。若能遍行布施、廣結善緣,便能增益自身的福德資糧。資糧具足,人生就會穩健踏實,不但能遠離惡果、煩惱,亦能利益衆生,回報衆生累世的恩德,這才是最真實的自利利他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