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歡喜成長

  歡喜成長

  文/見踐法師

  

     佛陀爲了悲憫衆生,度脫一切有情出離苦海,因此以太子身應現于世,由于見到生、老、病、死,深刻感受世事無常,爲追求永恒不變的真理,決定放棄世間的榮華富貴而出家。出家後,太子爲證至高無上的真理,修種種苦行,更于菩提樹下發願:“不成正覺,誓不起座。”如此強烈的出離心、堅定心及信心,實令人感動。

  在現今的社會中,人人都向往榮華富貴,于是生命耗費在不斷追求物欲的享受上,然而物質的需求就如同無底洞一般,需索無度,永無止盡。在比財富、比名利、比權勢的今日,當然也因此産生許多社會問題,如夜夜笙歌、酒醉金迷、搶劫、綁票、販毒、賭博等,這些問題的根源不外乎爲追求錢財,因爲有錢就可以享受較好的物質生活。自己未學佛前,也曾經沈迷在物欲漩渦中,每天追逐著名牌,以爲擁有高級轎車及房子,就是所謂幸福快樂的日子。但即便追求到心中想要的,也未曾感受到真正的快樂,以致每天仍尋尋覓覓,直到學佛以後,才真正找尋到永恒的富貴──心靈的甯靜。

  學佛路上的自己如同牙牙學語的孩子,一路上懵懵懂懂、跌跌撞撞,靠著精舍法師們的指導走了過來。法師們遠渡重洋到以基督教爲主的美國弘揚佛法,又碰到我們這群對佛法沒有什麼概念的凡夫,只有耐著性子,不斷的指導,而自己就在法師們的教導下,從以往的無知、任性、傲慢,到今日知因果、知生滅、知隨衆,知反觀自心及檢討自己,也因此深信佛陀、佛法、大和尚,而發起出家之願,歡喜的來到中臺山。 

  

  “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贊歎。”“這念心達到無念、無住、無爲就是清淨心、菩提心,自性本具的佛性。”“本著慈悲心的精神,希望所有的衆生,都能夠得到解脫,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在佛學院內,教授師們不斷的耳提面命要我們將心量擴大,增長慈悲心,且要從周遭的人開始做起,隨時布施微笑、愛語,除此之外更要進一步提升、超越,在心念上用功──掃除心中的貪、瞋、癡、慢、疑、邪見、嫉妒等垃圾,清淨光明自然現前。

  剃度之後並不代表就即刻成爲完美的人,只是代表我們要將過去的無明、習氣一一去除的決心。剛開始要抑止自己的習氣時,需要很大的恒心、意志力及克製力與其拔河,而且有時還久久難以分出高下,令人有很大的挫折感。但多比賽幾次,總也有戰勝的時候,佛法可貴之處就在讓我們學會了覺察、覺照,反觀自心,檢討自己,無論面對順逆境,內心隨時充滿著感恩之心,心量擴大了,才能包容所有的圓滿及不圓滿。

  回想過去的日子總是在人我是非、名利喧擾的漩渦中打轉,回首一望,原是夢一場。但是又有多少世間人能觑破名利權勢,現在社會版新聞不是仇殺就是自殺,不是聚衆打人就是放火燒車,不是偷就是搶,不是賭博就是高利貸……。這些不都是佛法所說的叁毒:貪、瞋、癡所造成的嗎?而此叁毒也正是使人不斷沈淪六道無有出期的主因。一般人以爲窮人就是物質缺乏的人,殊不知內心貧乏、充滿怨恨、不平、嫉妒、貪得無厭之人也是窮人啊!他們窮的不知如何解脫自己,如果他們可以聽聞佛法,經由佛法甘露,將他們內心的汙穢洗滌幹淨,這社會就清淨許多。見踐發願作這傳遞“佛法甘露”的人,指導他們如何使用。

  終日在佛法的潤澤中,妄想和雜念不知不覺也比以往少了許多,當面對逆境時,也不像過去,如身處于火宅一般,不得自在。現在若遇境界,會用學院教導的佛法教理來化解,常常提醒自己,順逆境都在成就自己,都在幫助自己成長,讓煩惱漸漸少,智慧漸漸長。“淨土就在淨心中,無須向外別覓尋”。天堂與地獄、煩惱與快樂都在這念心當中,如果能夠知足常樂,凡事退一步爲人著想,秉持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與人相處,大衆和合,像是一家人互敬互諒,這就是淨土了。修行就是從黑暗到達光明的過程,雖然來時糊塗,但盼去時不迷,不要空在人間走一回,期許自己持之以恒,發長遠心,永不退轉。

✿ 继续阅读 ▪ 智慧歡喜結善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