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法之于人生
文/見旻法師
秋月下,頹倒的烽火臺,傾躺著殘破的旌旗。
周幽王寵褒姒,只爲博取褒姒的笑容,不惜耗費數萬匹絲綢,敕令宮女日日撕毀;不惜揚舉烽火,诳戲諸侯。
秋月下,昂首的白馬,載著身著華服的太子,逾城出家。
步向一個抛妻別子,自律精嚴,孑然寂寥卻又心安恬宜的修行之路。
同樣的秋月照臨之下,不同的人生道路……,憑吊古人足以鑒古知今。
糜爛的生活中,五欲充塞;在光影的刺激下,漸漸模糊、扭曲生命的標的。什麼樣的人生才能自在?什麼樣的作爲才能心安?什麼樣的行止能留芳千古?什麼樣的德行能名垂丹青?戒行能令人生自在,戒行能令衆生心安,戒行能千古留芳,戒行能名垂丹青。
“戒”是人生依循的方向,是爲人處世的准則,是一個國家的綱紀,是維持世範的圭臬,是行者解脫的道路。“戒”,在人稱爲德行,在家稱爲家規,在邦稱爲禮法,在國稱爲律法,出世稱爲毗尼。一個具有德行的人,必被稱爲仁人;一個家法井然的家庭,必被贊爲良家;一個奉持律法的國家,其國勢必然安定清宜;一位謹遵毗尼的行者,終將行至涅槃。
“戒”對于國家、社會,乃至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關鍵環節。一個人無戒,即是無德。若不懂得遵守法製,不懂得謹慎行止,不懂得克己節欲,小則亡身失譽,再則敗壞家庭,進而亡國亡族。曆史的記載是最佳的見證:帝辛不戒色淫而喪失社稷;石崇不舍財貨而失身亡家;郁從周不戒口過而喪失功名、壽夭短命。反之,春秋的旬息爲遵守對晉獻公的承諾而喪命;戰國的梁媛爲守節而受刑……。古德先賢守持禮法,嚴持忠信,性命雖失,其嘉德懿行卻也因此流芳千古,名垂丹青。
《孟子.告子篇上》載:“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一個國家,若是人人都能遵守禮法,遵循法製,其國必定康甯;如果人人都有甯可舍生而不負義的決心,必定幹戈永息、甲馬休征。現今社會不同于過去,講的是法治,講的是民權、民主,此時禮法、律製、道德就是更爲不可或缺的環節。國父孫文先生曾說:“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道德風氣的蔚成,主要在于人人都能奉公守法,行止合于節度,也就是人人懂得“戒”的精神,並且落實于日常生活當中。
“戒”是修行人的浮囊,能助令行者渡越生死大海;是國家的幹城,能令社會秩序不至混亂;是人民的准繩,能使人人獲得保障。藕益大師曾雲:“受戒易,守戒難,莫將大事等閑看,浮囊渡海須勤護,一念差池全體殘。理勝欲,便安瀾,把定從來生死關,任他逆順魔軍箭,凜凜孤懷月影寒。”
什麼樣的行止,決定什麼樣的人生;什麼樣的胸襟,展現什麼樣的德行。當我們對禮法、戒法、道德的理智克勝欲念時,自然就能消災免厄,自然就能心得自在、身處安然。此時,這凜凜孤懷,自然能與秋月同輝,映照寒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