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資糧──隨喜功德
文/見淩法師
世尊在世時,忉利天天主釋提桓因極爲崇敬佛法。據經典記載:釋提桓因過去生爲一名商人,在一次經商途中,見到一座傾頹的佛寺,因不忍寺院毀損,于是發心重整寺院。當時,他的叁十二位夥伴見他如此發心,深受感動,紛紛出錢出力隨喜幫忙,共同修建這座寺院。由于共同建寺的功德,他們後世一同感得生天的果報,釋提桓因也因主動發心建寺的殊勝功德,成爲忉利天宮的天主,而其他夥伴也因隨喜發心建寺,成爲他的輔弼。
隨喜,爲什麼能成就後世的“功德”呢?因爲發起利他善行的關系,能夠集合大衆的善心,所以稱之爲“功”;同時能夠成就一件善法,就是“德”。因爲善法的成就,令大衆心生歡喜,就是“隨喜功德”。所以《大般涅槃經》雲:“于諸衆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
一般人對于喜的感受,往往建立在分別對待上,只想著自身的利益,所以容易産生喜或瞋的感受。對于自己所成就的事,就覺得相當歡喜;如果見到他人成就善法,卻不耐他榮,則容易産生不好的心念。其實,忌妒之心並沒有助益,只會讓我們感受到“苦”而已。
《普賢行願品》雲:“所有世間一毫之善,我皆隨喜。”其實每個人面對生活的每一天,都可以用隨喜的心來看待生活周遭的每件事,如學習慈鳥反哺報恩的孝行、贊歎小狗有忠主的善行、學習螞蟻分工合作的和睦精神……當大家開始贊歎、行善的時候,每天一定充滿法喜、全身舒暢,不但有積極的人生觀、廣結善緣,更能因爲善念,使未來充滿希望。
經雲:“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諸佛菩薩因廣行“隨喜功德”之善,而能成就道業,所以我們應當效法其行,來提升自己。隨喜功德是廣結善緣的開始,能以一種平等的心念來面對外在人、事、物的變化,從中學習諸佛菩薩的行儀,累積修行的資糧,必能讓生命綻放無限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