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喜功德,獲福無量
文/見變法師
“隨”是隨順,“喜”是歡喜,能夠以清淨心、歡喜心、平等心,在生活中布施財物、時間、心力,不論是大事、小事,都能稱揚贊歎,都是無量功德。
儒家雲:“君子有成人之美”,教導大衆要有寬厚的胸襟,成就他人的美德。佛經亦雲:“于諸衆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菩薩見一切衆生能修福修慧、離苦得樂,就能得無量歡喜、福德。一般衆生總是自私自利,看不得別人功成名就,時時刻刻活在人我是非的分別當中。自己有所成就,就感到無限歡喜;看到別人成就善法功德,就心生嫉妒,甚至說風涼話、誹謗、破壞,不僅當下瞋怒痛苦,也造下惡因,損人損己。
《菩薩本生經》記載:佛陀過去曾與阿彌陀佛是同學,世尊名爲首達,阿彌陀佛名爲維先,當時首達德高望重,對于年少聰慧、辯才無礙的維先心生嫉妒,深怕弟子依止維先,于是常對弟子們說:“維先年幼,智慧淺薄,不可依崇。”導致維先默然離開。而後首達雖深受大衆敬重,卻因不能降伏自己的瞋恨心、嫉妒心,不能隨喜稱揚贊歎、成就別人的善法功德,所以死後便墮地獄,受無量苦。
反之,過去印度有一位阿輸迦王,對佛法深信不疑,發心建八萬座佛塔,並日日供佛齋僧,請法師開示。一日,遇到一位年輕聰慧、相貌莊嚴、精通叁藏的法師,在聆聽其開示時,發現此法師每說一句法,均散發陣陣清香,令聞者心生歡喜。于是國王向其請示原因,法師回答:“因過去在迦葉佛時代,自己是一位善法比丘,常向大衆隨喜稱揚贊歎諸佛無量清淨功德,讓人民都能了達佛理、歡喜稱揚如來。所以,生生世世都能口出妙香,聞者皆能心生喜悅。”故知隨喜贊佛功德是多麼地殊勝、可貴。
隨喜發心,不論是自己主動積極行善,令衆生歡喜;或是隨喜贊歎,成就他人功德的發心,就已具足諸佛菩薩自利利人的因心及功德。《四十二章經》雲:“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以寬廣、平等、歡喜、慈悲成就他人的菩薩心,隨喜修福修慧,猶如燈燈相傳、光光相照,讓更多衆生皆能同沾法益,離苦得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