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戒爲師

  以戒爲師

  文/見俯法師

  叁千多年前,世尊于拘屍那城娑羅雙樹下,將入涅槃。衆弟子圍繞身旁,見佛即將滅度,傷心欲絕,心懷憂惱。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爲師,佛滅度後大衆以何爲師呢?”佛言:“以戒爲師。”是時大衆寂然無聲,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世尊複以大悲心,殷殷付囑弟子修行之要,首先即強調“持戒”的重要性。

  佛言:“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所以我們若能受持淨戒,即與佛住世無異,也能因受持淨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得渡生死大海,出離叁界火宅。“戒”好比行者跋涉遠途之腳足,生長萬物之大地,善療重病之良醫,能消饑渴之甘露,照除昏暗之明燈,防非止惡、趣歸解脫之大道。所以戒實爲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佛弟子欲得無上寂靜菩提之果,應當發心,求受戒法。

  經雲:“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若能堅持于淨戒,是則如來所贊歎。”佛子若能一心求戒,則能不再造作苦因,不造苦因自然不感苦果。戒律乃佛陀慈悲,爲拯濟衆生苦厄,免墮叁塗惡道之苦,以大智慧力爲大衆所宣說。所以發心受持淨戒,非但不是束縛,更是趣向解脫的康莊大道,能持一分淨戒,便得一分解脫。《大品經》亦雲:“我若不持戒,當墮叁惡道中,尚不得人身,況能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所以戒乃一切善法之所住處,若能堅持淨戒,則諸佛菩薩深生贊歎,護法善神歡喜擁戴,必然所願皆得,吉祥圓滿,終至成就佛果。

  經雲:“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猶禽獸,雖處醜賤少聞見,能修戒智名勝士。”所以人不是因身份的不同而有貴賤之分,而是因所表現的行爲而有差別。世間最尊最勝之事莫過于能聽聞佛法,受持淨戒。若能如法行持,必能解脫一切煩惱系縛,得清涼自在安隱之樂。例如受持五戒乃是得人身之根本,若未發心受持戒法,縱然地位尊勝、財寶富饒、廣學多聞,乃至禅定現前,終將不免墮落。故欲求大利,當持淨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涅槃經》亦雲,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戒乃接濟衆生沈溺之橋梁,運度生死大海之浮囊,若不持戒,欲求菩提涅槃之樂,終不可得。

  佛子受持戒法,因地發心可分四品:下品持戒者乃爲現世之安樂,怖畏惡名之流布,或爲避苦、遠離諸難而持;中品持戒者乃爲世間之福樂,故堅持于淨戒;上品持戒者,乃因了知諸法無常,欲求離苦;常樂涅槃寂靜而持上上品持戒者,乃因憐愍衆生,上求佛道,了知諸法,深觀實相,不畏惡道。故《大智度論》雲,下持戒者得生人中,中持戒者生六欲天中,上持戒者行四禅四空定,生無色清淨天中。故行者應發上上品心,求受上上品戒,戒德俱足,以廣利有情。

  戒乃佛道之綱紀,佛法之根本。佛法亦因曆代高僧耆舊宿大力弘揚戒法之故,而使佛法得以住世,僧團得以久住。所以爲了使叁寶長久住世,化導有情,更應發心受持戒法。如此,堅持淨戒不再只是解脫生死苦惱之津筏,更是饒益有情、護法護教的積極展現。

✿ 继续阅读 ▪ 樂自心中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