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守本真心 體達自在

  守本真心 體達自在

  文/見辦法師

  人生有種種的不如意,佛法將之歸納爲叁苦、八苦、百千萬種苦。所謂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及五陰熾盛,各種苦的相狀雖然不同,但都束縛身心不得自在。所以,要先認清這些束縛的本質,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在。

  束縛來自何處?唯識言:“真如不守自性”,指的是一念無明妄動,則種種煩惱由此造作而生。真如,是我們本具的心性,當心性受到外界引誘而動蕩混濁時,就失去了本具的清淨安樂。當心失去覺察,六根攀緣外境的六塵,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觸,意根更是遍一切處貪愛。只要心一動搖即是染汙,就失去本有的清淨光明,無始來的煩惱習氣繼之而出,牽引我們的身口意貪著愛染,不能作主。

  世間人所謂的自在,只是不斷地滿足六根所發出的欲望要求:餓了吃,吃了還要要求精致……如此不斷地讓心接收色、聲、香、味、觸等五欲的刺激,日久成習,一旦缺少強烈的刺激,便覺得無聊、無趣。然而“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衆生的欲望豈有滿足的一天?服種種錯誤的藥,其實並不能滿足我們的無明大病,將心攀緣在外境,將不斷地讓心處于動蕩之中,更是産生煩惱的淵源。

  過去曾有白雲守端禅師不遠千裏至楊岐方會禅師處參禅。

  方會禅師問他師事何人?守端禅師回答:“是茶陵郁和尚。”

  方會禅師又問:“聽說他在橋上摔一跤而開悟,作了一首詩,你可知?”守端禅師恭敬地回答:“是的,師雲:“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方會禅師聽完不表意見,哈哈大笑便走。

  守端看到禅師的反應,輾轉一夜不能安眠,挨到天亮迫不及待追問禅師,師答:“你有沒有看過雜耍團的小醜?你比他們還差一點。”

  守端禅師更納悶:“爲什麼?請和尚慈悲開示!”方會禅師于是說:“他們喜歡人們笑;你!卻怕人笑!”想想,我們的一生有多少時候,同樣也是被無關的外境所束縛,他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可以令我們朝思暮想,煩惱不已,時刻不自在。

  靜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外在美麗的容顔會衰老朽頹,悅耳的聲音會沙啞變化,而內在種種的心理感受,更是隨著因緣不斷改變。想想我們喜歡的人所說的話,字字悅耳動聽,相處時更恨光陰似箭;然而,等其色相衰弛,喜愛的感覺消逝後,再去聽其聲音則悅耳不再,若遇怨憎會則光陰更是難度,如典故中“亡斧臆鄰”、“杯弓蛇影”,也在在說明了感覺的虛妄而不可信任。因此,儒家以遵守禮法來守住真心,向內令心不生妄動,向外則對治種種物欲、違順之境,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非禮勿言”四個方便來成就禮的實踐,故孔子“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爲實現仁德之理想,而能甘忍困厄和非難不得志之苦,能歡喜忍受違逆之境,如飲甘露,故能爲人尊,舉手投足都符合正道、正理,終達到儒家聖者的自在之境。

  佛法中的守本真心,則是進一步契合“中道”之行,如實了達五欲世界的實相,而能隨時隨地守住本心,六根不再貪染外面的六塵。莊子說,凡有所待,就不能真正自在。世間人的自在,在于沈溺聲色犬馬,縱意妄爲,而佛法中的自在,則是理將俗反,安心無爲。不再以放縱、滿足自己的欲望爲自在,用清明的智慧認清世界真實運轉的道理,不爲外境所迷惑,才能在順境或逆境都能恒常如一,用不迷惑的心來面對每一個境界,如觀世音菩薩一般,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真正成就人生最大的自在。

  時時守護六根,“藏六如龜”、“防意如城”,不爲外境所轉,從事相上“守口攝意身莫犯”,時時斷惡修善,才能發起真正的清淨行願,以無所求之心廣行六度,利益衆生。日久功深轉識成智,亦能大作夢中佛事,行一切善而不執著一切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真正體達理上的無住生心,讓本具清淨的佛性時刻現前,方能利人利己,找到人生不生不滅的涅槃自在。

✿ 继续阅读 ▪ 善滅嫉 福無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