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罪當忏悔 忏悔則安樂

  有罪當忏悔 忏悔則安樂

  文/見認法師

  忏悔,即是陳說自己的過失,請求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修行學道的過程中,總難免有過,但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有了罪過,只要能如法忏悔,即能消除內心的障礙,令身心得到安定、喜樂。如《四十二章經》雲:“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佛雲:智者有二,一是不造作諸惡者,一是造作罪惡而能忏悔者。而愚者亦有二,一是造作罪惡者,一是覆藏過失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口意叁業若不能時時堅住正念、提起覺性,則極易犯過、造惡。如果有了違犯,卻覆藏過失而不知忏悔,良心就會不安、憂惱,身心皆不得自在。若能于犯過後起忏悔心,誓不更造,如同在濁水當中置入明珠,能令濁水漸成清澈之水。由是可知,若作惡已,只要能以至誠心發露忏悔,皆得除罪,還複本來清淨、安樂。

  佛在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阿阇世王,因提婆達多之唆使,幽禁其父王于地牢中,以致于死。即位後不久,因弑父之罪而遍體生瘡,後因至心于佛前忏悔,爛瘡即得平愈,遂皈依佛陀。于佛陀滅度後,更成爲佛教教團之大護法,護持迦葉尊者第一次經典之結集。又佛滅後,印度孔雀王朝第叁代國王阿育王,從小性情粗暴,不爲父王喜愛。其父王駕崩後,殺其兄弟登上王位。登位後仍極狂暴,殺戮大臣及婦女無數,並造牢獄“屠殺舍”,殘害無辜百姓。後因見一無辜入獄之比丘,雖被丟入鐵镬油中,卻于鐵镬中生出蓮華,坐于其上,阿育王因而起大忏悔心,皈依叁寶,殺戮之心消,而清涼之心生。其後,亦成爲佛教大護法,以大慈悲施行仁政,更廣建八萬四千大寺及八萬四千寶塔,並派遺宣教師到四方傳法,使佛教得以弘揚于國外。

  “有罪當忏悔,忏悔則安樂”,大小乘佛法中,忏悔皆是日常修持中極重要的實踐行門。只要是爲解脫而真心修行的行者,若能時時返照自心,有了過失即如法忏悔,真正做到“事無不可對人言”,則必能心無挂礙,無有恐怖,心中都是光明、安樂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