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從心出發

  修行──從心出發

  文/見頻法師

   苦,佛法當中說明了許多種苦,可是有時心裏覺得的苦或委屈卻是自己想出來的,這種苦,來自于“疑”。

  因爲每個人的成長背景不同,所薰習到的種種習慣、思惟模式及表達方式也都不盡相同。當我們期望別人應當如何對待我們的同時,可曾想過自己是否也符合別人所希望的模式去待人?其實,任何有求的心是永遠滿足不了的,唯有泯除人我對待,超越人我是非,這念心才能真正安住。所謂“五蘊皆空”,如果我們現在不做此觀,仔細去體悟萬法皆空的道理,何有契合皆空之期?

  人生當中,常會遇到不如意之事,但若能從光明面來思惟,或許這正是人生的轉機。因爲我們可藉此因緣,反觀自照,鍛煉心志,在努力的過程中,必能獲得另一番成長與收獲。虛雲老和尚爲報母恩,朝山叁年,當中所受的種種困厄,未曾動搖其報恩的心志。在這期間,虛雲老和尚更體悟出“每每借境驗心,愈辛苦處,愈覺心安”、“消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的道理,所以由此而言,那來苦想、委屈想呢?又如孔子于齊魯結盟時,能無懼蠻舞之恫赫,挺身製止,如果孔子的心量,只有在“對方不尊重我們,對方該如何如何……”恐怕曆史就要改寫了。

  同是娑婆世界,習氣古今中外人人皆有,但爲何古代聖賢者多?原因大概就在“立志”的不同。古人立大志,爲完成志向,不畏“前境”,當然更不會去計較“現境”,也無暇費心思去度量人我。當今,“迷者”更多,爲何?因爲我們這念心常爲無明妄想所覆,所以在生死輪回中,錯誤的知見不斷沈底于八識,遇境現行時,又不識其真面目,于是便倍覺迷思,框限人我,如此不斷反薰,妄上加妄,這才是真正的苦、不清不楚的苦啊!所以我們一定要認清自己心中真正的賊人,如此才能跳脫生死輪回的羁絆,航向光明的未來。

✿ 继续阅读 ▪ 知因識果命運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