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看“我”?
文/見頻法師
“妄想心皆在找個“我”,希望假我持續下去,所以不斷起心動念,這就是輪回!”觀行課中,教授師開示的字字句句點破了大衆的毛病,從開示中不禁想起曾經看過的一篇報導──
大多數人,在公開場合都非常在意自己的表現,因爲覺得“有人在看我!”問了所有在場的人,大家都認爲別人在看我,那麼究竟是誰在看誰呢?這真是一個很有趣的心理!
人無法自在,就是因爲有個“我”的牽絆,明知四大假合如夢幻,一切看起來卻又如此真實。舍不得“我”,因爲怕失去了“我”,就沒有安身立命之處;因爲怕失去“我”,就沒有人知道“我”。愚癡吧!“我”還帶個“我所”,之後更沒完沒了,鸠占鵲巢,鵲怯歸巢,如同法華窮子,驚愕疾走【注1】;爲“我”所執迷,甘于輪回不見自性。
怎麼辦呢?“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要學習勾踐臥薪嘗膽的精神,勇于落實修行,才能回歸故土,重見樂邦!
【注1】窮子喻
爲《法華經》七喻之一,出自“信解品”。一位大富長者有個兒子從小離家出走,流浪在外,貧窮困苦。有一天他剛好流浪回到家鄉,遇到父親卻不相識,見長者具有威德和尊貴,反而急于逃離。父親認出兒子十分高興,就找他回來,用很多善巧方便,使他逐漸熟悉家業,最後父子才相認,付予家産。這個譬喻是指聲聞乘、緣覺乘之二乘人,沒有行大乘六度萬行,缺乏功德法財莊嚴自身,就像貧窮的人生活中衣食匮乏,難以資養身命。而佛陀就如同長者,用種種的方便善巧的法門,教導二乘人領悟佛法的究竟之道,回歸一佛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