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提升或向下沈淪
文/見璐法師
人生的十字街頭,懸挂著各式各樣的招牌號志:名、利、財、色、禮、義、廉、恥;叫賣著各類型的商品:良心、人欲、誠信、公理、私情……,買方和賣方沒有外人,天堂與地獄一念之間。
孟子見梁惠王,甫一見面,王即問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利吾國乎?”孟子抓住這個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趁勢反诘:“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上位者一心求利而罔顧仁義,必將導致“上下交征利”的後果,因人人只想到自己,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亦曰:“何以利吾身?”欲以有限的資源來滿足無窮的人欲,則必利此損彼;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餍,而國危矣!往往,我們的內心面對五欲六塵時,番番天人交戰正如孟子和梁惠王間的義利之辨。
順情遂欲貪一時之樂,心即沈淪,爲五欲之奴仆,六根無時不爲其走使,來回逡巡,秤斤論兩皆以“利”字爲准繩,患得患失,甚至憤起嫉瞋,想方設法稱心合意,步步墜向業果的深淵。故而佛法時時要人提起覺性,返觀自照,照在心與境交會之處,照在當下念頭起動之時,即是“向上一路”──念念作主,不令空過。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明辨義利,知所進退,更能轉凡成聖,成佛作祖。
經雲:“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說明心念沈淪的速度極快,乃無始來習氣的牽引,如地心引力般令不覺的念頭重力加速度般落下。欲拉回原來的水平需賴毅力、恒心、善巧方便,方能步步提升。先以種種善法拴牢自心:念佛、拜忏、布施、持戒、禅定……對治心中貪、瞋、癡、慢、疑等賊,日久功深,得一如意寶珠,可定風(癡心)、定水(貪心)、定火(瞋心),于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中皆能不動不搖,真正成爲生命的主人。
“方便多門,歸元無二。”衆生總在森羅萬象中不斷地摸索出路,若欲得本還源,卻只此──向上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