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處世
文/見庸法師
中庸雲:“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論事、謀事、治事、成事就像開始一趟長程的旅行,要從足下一步一腳印的踏實著地,才能累積成一條悠遠而深刻的實線,直達成功的目的地。對人、用人、待人、誨人則如開啓心中的門窗,敞開的空間愈大,陽光的照耀就愈深入內心,開朗、真誠的光明則愈易感化他人的心。
春秋時代的晏嬰,長不滿六尺,卻身相大國,名顯諸侯,曆任叁朝的宰相,因爲平日生活節儉,做事勤勉,深受國人推崇。在朝廷上,當國君問政于他時,他就直言不隱;若沒問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太史公稱贊他:“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因爲有好的操守和認真待人處事的態度,使晏嬰成爲曆史上著名的賢臣。
在當時,有一位名叫越石父的士人,極富才華,卻因案被囚禁在獄中。一日,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馬上解下車乘上的一匹馬爲他贖罪,載他回家。到了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進入了室內,很久後才又出來見面。此時,越石父便要與晏嬰斷絕友誼,然後離去。晏嬰吃了一驚,慌忙地整理衣帽,向他道歉說:“我雖沒有仁德,但總也是解救了您的危難,爲什麼這麼快就要離開呢?”越石父說:“當我被囚禁時,是他們不了解我,而冤屈我,但您既然了解我而把我解救出來,就是知己。知己對我無禮,實在不如被囚禁啊!”晏子聽了,馬上請他進去,並奉爲上賓。越石父的方直,與晏子的知人和勇于自省的真誠,使得後人傳爲佳話。
做人處世,是細水長流,日久見真章,所以孔子說:“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待人處事若不認真、懇切,何以使人敬重佩服?曆史上許多的名臣志士們,正是由于他們的忠誠、真摯和堅持,成就了他們的志願和爲人所景仰的名聲,也成就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業。一切的成就,正是從心中這一念真誠良善的因心開始,方可擴展成無邊的善緣和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