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與修行
文/見閑法師
所謂自信,即相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一位修行人,缺乏自信,難發長遠心、精進無畏、百折不撓;反之,若過度自信,又易心生輕慢、空腹高心、得少爲足,二者皆妨礙修行。究竟該如何取得中庸之道,不卑不亢?
首先,要清楚修行目標、堅持理想。修行學佛,無非是想探索生命意義、追尋更高的生活目標;從無知中解脫出來,進而顯發潛藏的智慧光輝、清淨自性,達到至真至善的境界。堅持這樣的理想與目標,便能掌握本末,衡量取舍,不會一味追逐物質的享受、權勢與名利的高低,計較人生舞臺的大小、角色的顯耀或卑微。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則不活于他人的眼光,甚至隨波逐流、迷失自我,無論做任何事都能所向披靡。如《天地一沙鷗》中的海鷗嶽納珊,堅持“生活的意義不是只知搶食維生,而是去學習、去發現、去追尋自由”的理想,將所有時間和精神投入飛行練習,即使因此不受歡迎、乃至被放逐,沒有得到衆人的諒解與支持,孓然一身,仍不願退卻、放棄。
其次,要親近大善知識。藉由大善知識的開示、引導,認識真實的自我,更重要的是能確立正知見,了解應將信心建立在何處,方能避免落于自卑或自傲。《大乘起信論》裏明確提示我們,修行要將信心建立在本具佛性、清淨覺性上,這才是根本。肯定自己的佛性,相信其本具無量自性功德,只要透過精進修行,就能拂去煩惱塵垢,將其光明、作用顯發出來。而這一切,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毋需自卑;本來具足,人人平等,故毋需自傲。如嶽納珊被放逐後,追隨導師沙利文及長老學習,不僅學會更高的飛行技術,且了解到只要認清自己無窮的潛力,將之發揮出來,不受內在體能的局限,連“信心”都放下,只專注于飛行本身,便可穿越時空,無遠弗屆,而他確實成功辦到了。面對這樣的榮耀,他謙虛地表示:“我只是一只平凡、喜歡飛翔的海鷗,和大衆唯一的不同是我已了解真實自我,並且身體力行去發揮潛能。這類飛行技術本來早已存在,誰肯探索,誰就能學;只要練習,就能成功。”絲毫沒有一分傲氣與自滿。
最後,要親身實踐佛法。佛法最可貴的地方,在于如實奉行,必得受用;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絕非遙不可及的空談。遇到挫折能不退縮,相信“有佛法就有辦法”,積極面對、解決;遇到煩惱能不隨順,服用法藥治療心病;遇到順、逆境界能不爲所動,堅住正念,清明作主。經過不斷練習、落實,自己有所成長、提升,印證佛法真實不虛,信心自然增長,動力加強,于菩提道上精進不退。如是進而發大悲心,推己及人,弘揚清淨無上心法,令一切衆生同沾法益、同契如來法身。如嶽納珊深信師長教導,以無畏的學習精神,一天又一天、從黎明到黑夜,不間斷地拚命練習,終能成功突破時空限製,自在地翺翔天際。而後開始實踐慈悲寬懷、了解愛的真義,回到族群將自己所領會的真理,傳授給其他也渴望突破自我、體驗真理的海鷗,原諒他們,甚至幫助他們了解一切。
自信與修行,二者相輔相成,自信能使修行增上,修行能使自信增長。安住清淨自性,則是自信;不爲內心妄想、執著所束縛,不爲外在是非人我、成敗得失所牽絆;修行信心,信心修行,最終必能“信滿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