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莫“放縱”,真“自在”

  莫“放縱”,真“自在”

  文/見湧法師

  佛法浩瀚無邊,諸佛慈悲化度,爲的就是讓人們能轉化煩惱,而得解脫自在。經雲:“刹那率爾心,墮境第一念”,正是告誡我們不要放縱這念心,要時時保持正念。這念心覺悟了,清淨心就會現前,衆生就能作主得自在。而《心經》中所說:“觀自在菩薩”,即是讓世人知道菩薩是因“觀”而得“自在”,“觀”就是覺照、就是反省,透過自心的觀照,才能通達真正的“自在”。

  但是,有些人未能了達佛法大意、諸佛本懷,多在明暗、動靜、善惡、美醜等相對的境界中,執著愛染,分別取舍。自認爲我不犯人,人不犯我,自己過得好就是“自在”,于是過著“自掃門前雪”的日子。另外,世上還有些人認爲行爲不受拘束就是“自在”,于是沒有節製地吃喝玩樂,一旦遇到壓力無法纾解,就更加放縱自己的行爲,甚至去做違法的事;如此背逆因果、造作惡業,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將來還要墮入叁塗惡道受苦。由此可知,這不是“自在”,而是“放縱”。

  曆史上,有則怵目驚心的公案,就是呂後殺戚姬的慘劇:呂後個性驕縱跋扈,爲了讓兒子劉盈做太子,想盡辦法勸漢高祖劉邦放棄另立寵妃戚姬的兒子如意做太子的意圖。待高祖駕崩後,劉盈繼位爲惠帝,呂後不僅毒死如意,又將戚姬斬斷手足、挖去雙眼、耳朵弄聾,並且逼她吃下毒藥變成啞巴,再關至廁所裏,成爲“人彘”。事後,呂後叫皇帝兒子劉盈去看,劉盈看了震驚不已,因此病倒,他對呂後說:“這不是人做的行爲,雖然我是您的兒子,恐怕也不能再擔任皇帝治理天下了。”于是惠帝不再理會朝政,勉強在位七年就往生了,當時年僅二十歲。像呂後這樣不識因果,放縱自己殺人害命,不但不得自在,還得自食苦果。

  孔子雲:“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指君子自在的境界,也就是這念心不管遇到任何境界,都不逾越規矩、禮法,也不會迷失自己。再思佛法所說:“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指的是聖人絕對自在的境界——不但色身已得自在,這念心亦恒常于正念中,始終保持清楚明白,也就是“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對于諸法相狀、是非善惡,都能清清楚楚,不做取舍,這念心始終風平浪靜,猶如一潭止水。如此身口意叁業清淨,當下智慧心現前,不隨煩惱妄想、外境遷流,這才是真正的“自在”。

  古德雲:“駿馬之奔逸,而不敢肆足者,銜辔之禦也;小人之強橫,不敢縱情者,刑法之製也;意識之流浪,不敢攀緣者,覺照之力也。烏乎,學者無覺照,猶駿馬無銜辔,小人無刑法,將何以絕貪欲,治妄想乎?”亦如《四十二章經》中,佛陀教誡弟子“意馬莫縱”的道理——“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也就是教導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心,不但講話要小心,所作所爲也要注意,如儒家所言:“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此絲毫不“放縱”,這念心就能安住、不動,就能將相對轉成絕對,將煩惱化成菩提。

  《詩經》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只要我們依循佛法的道理,並從生活中去落實觀行,必能達到真正自在的境界。

✿ 继续阅读 ▪ 出坡的殊勝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