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孝順,至道之法

  孝順,至道之法

  文/ 見琨法師

  《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凡生爲人,必行孝道,因爲孝是身爲人應當行的本份事。無孝則我國的五常無以成立,沒有倫常則一切規則無以訂定,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不知各斯其職,如此家庭何能安樂,國家如何富強,世界大同又何以達成?不獨中國儒家特重孝順之道,各宗教都教人孝順。猶太教、基督教的十誡,規範要孝敬父母。道教也教人慈孝,敬順天地。《梵網經》雲:“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說明佛法中更特別推崇孝道,視之如戒,不可毀犯,因爲孝順,能攝善法。故經雲:“諸善者皆爲孝順。”以行孝順,而生諸善法,集衆善法,而修養福德。故佛告訴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爲天帝下爲聖主,乃至成佛叁界特尊,皆由斯福。”可見得奉行孝順的殊勝,近則安家立邦,遠則超脫生死,圓成佛道。

  墨子雲:“孝,利親也。”子對于雙親,盡誠順命之道即是孝順。何者爲親?《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佛法的眼界是廣闊的,有事有理,事上的父母,不只現世有父母,過去亦有父母。叁界火宅中既已無數生死輪回,一切衆生輪轉六道,于多生中,互爲父母,既互爲父母,則一切男子、一切女人皆我父母,乃至一切衆生,也有大恩,如同現在的父母無有差別。生我色身父母爲親,長我慧命師長爲親,因此師僧訓導有恩,叁寶救護亦有恩,國王地上得以安樂亦有恩。故《心地觀經》雲:“世間凡夫無慧眼,迷于恩處失妙果,五濁惡世諸衆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故開示于四恩,令入正見菩提道。”佛法中的孝順是打破時間空間的界限,一切有恩者,悉皆發心回報,本著大孝的精神,不忍生生父母、師長沈溺輪轉,受苦受難,于是發無上孝順心,志當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行菩薩道,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

  理上的父母則如《宗鏡錄》雲:“衆生如,佛如,一如無二如,理性相關,故稱如來爲世間之父,一切衆生,爲諸佛之子。”如來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本自具足的靈明妙覺即是如來。一切衆生爲如來子,自當孝順如來。如何是盡誠順命,孝順如來呢?這念心不令遮障,順心如意,即是孝順如來。也就是清楚明白的心,要時時保持現前,讓真心完全顯現就是孝順如來。所以經雲:“無孝順心造作五逆。”正是因爲心中有貪瞋癡,無孝順心,才爲造作罪障。所以究竟的孝順之道,就是要彰顯出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自己能明心見性,是孝順自性如來。能令衆生明心見性,就是孝順一切衆生、一切諸佛如來。故經雲:“常住于法,從法養生,不從衣食,是故當奉,安住之法,則爲孝順,報諸佛恩。”

  世間孝敬善道,天經地義。更何況出世間之大孝,能了脫生死,畢盡大樂,何苦不拔?何恩不報?要將佛法中的孝道思想落實,即要有“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大願心、大願行。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指導爲遵循的軌則。更簡單的,就是在生活中從中臺四箴行“敬慈和真”,著手努力。對上以敬,不只對父母、師長、一切長上,更甚至一切衆生皆爲上,自要恭敬。對下以慈,想到一切衆生皆與我有緣,慈心觀照,令生善念乃至安住實相。對人以和,一切衆生既是我父母,自當和合相待,互相成就,怎忍心讓對方起煩惱而墮落呢?對事以真,真誠不僞,才能做好敬、慈、和、真,才能與真心相應。佛法不離世間法,孝順之道也是如此。人成即佛成,是爲孝順之道的究盡。

✿ 继续阅读 ▪ 做人生的主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