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來雲去,天空依舊清明

  雲來雲去,天空依舊清明

  “寶珠”是人人本具的,想要親嘗甜美果實,

  是必須靠自己去實踐的;而透過禅七的用功,

  更確定自己有這顆無價的“寶珠”,等待著自己去發掘。

  文/見徽法師

  

  禅七對修行人而言,既能在甯靜中獨自修行,又是處于大衆共修的氣氛中,是個難得的殊勝因緣。平日大衆有的忙于常住的事務、有的在精舍弘法度衆、有的于學院中薰修經教,不論是自利或利他,總是馬不停蹄地忙碌著。藉由七天的禅修,將內心沈淨下來,正可正視自己的生死大事,洞徹心當中的結垢,以期能漏盡煩惱,開悟證果。這次,自己也放下了學院中課業的壓力,及外界塵勞的束縛,整整心念,以輕松愉悅的心情,踏入了禅堂。

  禅七開始的前幾支香,是安排禮金剛寶忏。隨著梵呗的清涼音,在禮佛的當下,內心充滿了感動。看著佛、菩薩的慈容,感謝叁寶的慈光加被,心中油然生起一股願力:願一切衆生,業障悉皆消除,早日成就佛道。圓滿了一整部的金剛寶忏,頓時覺得暢快無比,感恩于禅七之中,有此殊勝之禮忏因緣。

  禅七開始的頭幾天,坐香是很辛苦的,不僅忍著腿痛、受著妄想的紛擾、還不時被昏沈侵入。然而遵循主七法師開示的數息、觀息法門來用功,在昏沈、妄想來臨時,也能覺察,將妄想、昏沈的心,帶回到數字或氣息上。這樣幾支香的訓練,漸漸地昏沈沒了,妄想也減少了,心變得輕安自在。《四十二章經》有言:“夫爲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铠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衆魔,而得道果。”其中覺性便是我們的铠甲,在與妄想、昏沈對抗的過程中,雖進進退退,但只要守著覺性,精進勇銳,終能克服困境,獲得勝利的喜悅。

  從數息、觀息之方便法門,進入中道實相觀究竟法門時,由于之前的用功,使得修中道實相觀能使得上力,不再刻意去理會妄想,任隨妄想來、妄想去,內心始終保持清楚明白。猶如天空般,總是潔淨無垢,任他雲來雲去、風起風散,而天空依舊保持清明。工夫雖不能說是很深,卻也有短暫的時間能夠安住當下,享受禅修的喜悅。整個禅修的過程,如同爬山登高一樣,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及堅強的耐力。假使體力不夠強壯,意志不夠堅定,初初開始爬山,便會氣喘如牛,覺得不舒服,可是隨著體力及耐力的日益增強,爬山便會變得容易。禅坐也是如此,隨著定力漸漸地增長,能夠安住于當下,便不會覺得如此困難了。

  禅七中,主七法師慈悲爲大衆開示種種法要,自己也摒除過去聽法的惡習,不再以過去心追憶上一句話,亦不以未來心揣測下一句話,而將心安住在聽法的當下。這樣的練習,使自己對于導師常講的“師父說法,大衆聽法的這念心”有更深的體認,而自己所獲益的,竟是法不斷地流入內心,一言一句都是這麼清楚明白,感到前所未有的法喜,甚至忘了時間的流動,忘了空間的存在,真是山中無甲子,人間幾千年的感覺。更體會到,一旦我們能回歸當下,真正能解脫時間、空間的束縛。這種對心念更深一層體悟的喜悅,是世間五欲之樂所不能比擬的,禅七真正能令人煥然一新,重拾生命的活力。

  修行之路是沒有人能代替的,佛陀的覺悟,解決了自己的生死問題,對于我們,佛陀除了指點道路外,並不能賜予我們任何的定慧,因爲“寶珠”是人人本具的,想要親嘗甜美果實,是必須靠自己去實踐的;而透過禅七的用功,更確定自己有這顆無價的“寶珠”,等待著自己去發掘。解七了,放下的又該提起了,放下與提起之間,不動的是,這念清楚明白能作主的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