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利利他福慧圓

  自利利他福慧圓

  文/見肇法師

  古代叢林道場中,稱出坡爲“普請”,普請大衆從事作務勞役之義,是叢林五堂功課之一。所以,出坡絕不是簡簡單單的勞動,而是透過勞動過程教育僧衆,啓發禅機、鍛煉悟性,使之從中悟徹禅理,這就是所謂的“農禅”。普請製度于佛世已行,如《毗奈耶雜事》雲:“佛總集僧衆,或月八日,或月十五日,共爲灑掃。”百丈懷海禅師更製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普請清規,可見出坡之重要,更顯祖師大德教化的慈悲。

  修行必須動靜相資,所謂“靜中養成,動中磨煉”,藉由出坡一方面調身調心,有益健康;二方面藉事練心,長養慈悲、培養耐性及互助的精神。無始劫來習氣已成垢、成結,欲除習氣垢染,須事上漸修,藉出坡作務種種方便來加功用行,藉境磨心,不急不緩,潛移默化下日久功深,最後習氣盡除,心得自在,道就現前。因此,出坡作務從來沒有離開過修行。

  事實上,古德大多數從自己具體勞動中來參悟禅理,如滴水和尚十九歲時,從受業寺出來,四處參訪善知識,力求一悟,後來到了曹源寺,儀山和尚命他擔任燒洗澡水等雜務。有次,和尚洗澡水太燙,就叫滴水和尚提桶冷水來沖涼些。滴水和尚奉命提水來,把熱水沖涼後,便順手把剩下的水潑在地上,儀山和尚喝斥:“如此粗心,參上幾十年也不會開悟。萬物各有所用,無論多麼卑微之物,都有自己一席之地,剩下來的水澆樹不是很好嗎?樹有此需要,水也派上用場,禅師沒有濟物之心,自性心從何說起?”滴水和尚因此開悟,並說一偈:“曹源一滴,七十余年,受用不盡,蓋天蓋地,喝!”道向己求,莫從他覓,生活行住坐臥、出坡作務中,細心觀照,處處無不是契機因緣。

  經雲:“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道場中擔任執事,護持常住,乃至掃地、拔草、洗架房……都是廣結佛緣、法緣、衆生緣,有無量福報。更進一步,修一切善不執著善,行無行行,做無做做,回歸清楚明白、寂然不動之心體,動靜一如,定慧不二,如此,既能自利利他,亦能莊嚴無上菩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