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來自錯誤的認知
學佛是一種最積極的人生觀,
是一件作主人的大事業,非大丈夫不敢爲也!
“解鈴還須系鈴人”,妄想是自己想的,也唯有自己能放下。
文/見脈法師
有一回師父開示:“苦不是父母給我的,不是上帝給我的,而是自己種下苦因,自然就要承受苦果。”未學佛之前,總是習慣性地認爲:煩惱是別人給的,于是花費所有的時間精力,想改造外面的人事物,時時想求新的變化,以改變現況。但是這樣的追求何時有結果,永恒的快樂何時才會來臨呢?學佛之後,才知道我們把路走反了。
“苦不是外面給我的,是自己錯誤的認知(即妄想)所造成的。”以前有一個樵夫,見到清澈的溪水緩緩往下流,突發奇想,如果水能往上流就更美了。于是,每天上山砍柴時,對著溪水拚命喊著:“請往上流”。日複一日,溪水依舊我行我素地往下流。樵天開始煩惱,不斷地抱怨:“爲什麼水不往上流呢?”這是一個可笑的寓言,但現實生活中,可笑的樵夫往往是自己。爲什麼?仔細想想:“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沒有不分開的親人,沒有完美無缺的同事,沒有圓滿順心的工作……我們作了多少與這些真相相反的妄想。”這些人事物刹那刹那生滅變化,最終不免歸于無常、敗壞,我們卻奢望外在一切能順我的心意,讓我得到永恒不變的快樂。波波度一生,我如“誇父”,快樂如“太陽”,“誇父追日”畢竟只是一則神話罷了。
“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是古人的灑脫,印證了佛法“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理。每個人的心,作用不同,于是感應到的世界也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心境,凡夫有凡夫的心境,聖人有聖人的心境,佛有佛的心境。所以,真正要作的是在這念心上努力提升,才是究竟之道。如何才能得到恒常不變的抉擇呢?就是要作自己的主人。任憑外面的現象來來去去,我始終能掌握自己,心時時刻刻能安詳自在,這才是真正的快樂。如果能直下承擔這個道理,自己實在不必走這麼多冤枉路。煩惱不是別人給的,快樂也不須仰仗他人才能獲得,煩惱或快樂都是自己可以自主的。
學佛,成爲佛弟子,就是下定決心,作自己的主人──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甚至是生老病死的主人,不再把自己的主權讓給外面的人事物,以致六神無主。俗話說:“英雄能降伏十萬大軍,卻無法戰勝自己”,多少功成名就的人日理萬機,卻轉不動自己的煩惱。所以,學佛是一種最積極的人生觀,是一件作主人的大事業,非大丈夫不敢爲也!“解鈴還須系鈴人”,妄想是自己想的,也唯有自己能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