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的源泉──禅

  生命的源泉──禅

  文/見瀝法師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生老病死更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人生曆程。“生者,死之端也。”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便一分一秒地邁向死亡。在如此倏忽即無的短暫生命中,究竟有幾人能識得真實的人生意義?只見無數的衆生,沈湎于五欲的假相中,早已遮蔽了純淨的本來面目,猶如失根的浮萍,隨波逐流,不能自已。如何才能在紅塵濁浪裏,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處?在幻海浮沈中,守住一顆不變的真心?在爾虞我詐的現實下,重新拾回人性的尊嚴?  

  

   人性的醜惡,來自于對五欲六塵的執迷;而人生的光明,得自于真理的洞悉與實踐。儒家以修身養性爲起始,進而達到內聖外王的終極目標;而禅宗則更進一步透過禅修的方式,淨化心靈,以彰顯本具的靈知靈覺,使身心得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禅修,狹義來說,是指修習止觀,如五停心觀爲修止法門,四念處觀爲修觀法門;廣義而論,則指修一切善,斷一切惡,不論是修戒定慧,乃至修六度萬行,皆可名爲禅修。“禅者,佛之心也。”又《六祖壇經》雲:“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曆緣對境時,能夠時時反觀自照,不爲五欲所惑,不被六塵所迷,內心又能保持如如不動,這即是定慧等持,且定慧之中具足了慈悲、平等。這一念定慧不二的心,便是人人本具的佛心,也就是“禅”。

   在這個物欲橫流、資訊爆炸的時代裏,人們內心充滿了憂悲苦惱,卻不知如何排遣,心無所依靠,便轉而追逐五欲之樂,利用外在的刺激來填補心靈的空虛,因而導致倫理道德的淪喪,社會亂象更是層出不窮。在這樣混亂的時代中,唯有透過“禅”的慈悲、平等、正知正見及清淨的智慧來引導,使每個人都能知因識果,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進而將“禅”的道理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保持這念心的存在,不但能夠轉化煩惱,使空虛的心靈找到安身立命之處,家庭更加幸福美滿,事業、學業也能有所成就,同時,更可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使整個社會愈來愈安定祥和。

   隋代智者大師的俗家兄長,名叫陳針,官任中軍參將。四十歲那年,一日在路上遇到一位名叫張果老的仙人,張果老一看陳針便知其陽壽將盡,一個月之後必死無疑。陳針聽了非常驚慌恐怖,于是便向智者大師求救。智者大師教他修習止觀法門,陳針依教奉行,切實修持,而得延壽。隔一年再遇到張果老時,果老見到陳針尚在人世而大感訝異,便問陳針:“你得以不死,莫非是吃了長生不死的藥?”陳針回答:“不是的,我是聽從弟弟智者大師所教的法門,修持止觀坐禅功夫,才得以保住性命。”果老聽了,便大歎佛法的不可思議,竟能夠使人起死回生,實在是希有難得。由于陳針終身遵修止觀,故能延壽十余年,最後臨終時,更自知時至,與親友辭別後,方結跏趺座,安詳而逝。

   陳針因修止觀而延壽,但這只不過得到禅修的一點皮毛利益而已。禅修真正的效用,是能夠啓發我們本具的慈悲與智慧。“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人人本具的慈悲與智慧,就像是滔滔不絕的活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契悟“禅”,就是找到了生命的源泉,這一股甘泉,不但能夠長養自己的菩提心苗,更能遍灑于荒漠之中,滋潤衆生幹涸的心靈。

✿ 继续阅读 ▪ 走在回家路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