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的人生
文/見丹法師
“真”,即是真實不虛;“誠”,即是誠信懇切。我們由《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了解儒家所說的“獨善其身”,乃發乎“真誠”,最後身體力行,向外推展,以達“兼善天下”的君子之德。由此可知,“真誠”乃是爲人處世之重要根基。
古德雲:“精誠所至,金石爲開”,以真誠心努力不懈,故能任重道遠,處事圓融,最後衆緣和合,必能事事成就。佛法亦雲:“人有誠心,佛有感應。”若能以真誠心出發,自然能感動天地,化險爲夷。從修行角度來說,亦因真誠懇切,精進勇銳,故能破除萬難,得道證果。如《叁十七助道品》之四如意足──願大志堅,所求皆得,即是“欲如意足”;念茲在茲,不退初心,即爲“念如意足”;精進不懈,破除困境,爲“進如意足”;心專注一趣而定力成就,以智慧心明辨一切真僞,遠離生滅假相,爲“慧如意足”。以此觀之,以真誠用心不懈,則道業易成,若心存僥幸、虛僞不實,雖有翻掌折枝之易,終不能成。
有一位開花店的居士,非常護持佛法,因做人誠懇、實在,盡管近年來經濟不景氣,生意卻絲毫不受影響。曾問她:“你平常這麼忙碌,是以什麼樣的心念來作生意和護持佛法呢?”她回答:“在日本留學時,日本友人總以每次都是最後一次見面的心情來款待朋友,這種真誠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值得學習。尤其在九二一大地震時,看到山河變色、家破人亡的情景,更讓我深刻體會自己是最有福報的學佛者,所以有發心的機緣時,都會盡可能地把握。”
由此可知,心念真誠者,必懷感恩、常念知足,行事踏實不虛僞。所以我們若能發乎至誠,身體力行,于學業,必能專心致意,無有旁骛;于事業,則能誠信履踐,不失所信;處事立人,必能爲大衆所敬戴。何樂而不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