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愍衆生 願皆成佛

  悲愍衆生 願皆成佛

  文/見約法師   

  《華嚴經》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一切諸佛菩薩皆爲芸芸衆生而來,因不舍一衆生的悲憫,所以發菩提心、大悲願心而成等正覺。

  儒家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修行日久,考驗日艱,唯有以諸佛菩薩爲師,發廣大悲願心,從日常生活中去落實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地藏菩薩的大願及普賢菩薩的大行,才能自利利他,弘揚佛法,成就佛道。因此,早晚課誦、出坡作務及參禅打坐,都是發菩提心的因緣。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領任何執事都是盡力盡心,以此供養十方諸佛、賢聖僧衆及普利群生,故經雲:“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當緊隨古德聖賢之行履,基于大悲願心,觀一切衆生皆爲我過去親眷,又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故要度化他們,使其覺悟、成佛。

  至聖先師孔子不舍一衆生之悲憫胸懷,在《論語》公冶長篇中說明曆曆。一天傍晚,孔子和顔淵、子路兩位弟子隨興交談,孔子說:“何不談談你們的志願?”子路說:“我願將自己的車馬、衣裘和朋友共享,就是用破舊了,也不覺得遺憾。”顔淵說:“我願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不表揚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們也想聽老師的志願!”孔子說:“我願老年人都能得到奉養,都過安樂的生活;朋友之間能以誠信相待,不互相猜疑;年少的人都能得到適當的教養,並能感懷親德;天下的人都能各得其所,處處充滿祥和之氣。”聽完孔子的志願,顔淵發覺自己仍然擺脫不了自我意識的束縛,即使不誇耀才能、不表揚功勞,潛意識中仍有相當份量的“我”存在,還不能達到無我的境界。所以,想要促進社會祥和之氣,不管面對男女老少,對待衆生要能一律平等,只要達到無我的境界,“伐善”、“施勞”不需抑製,自然消失于無形之中,孔子這種爲天下老者、朋友、少者設想的悲愍懷抱,才是無我的境界。

  孔子具有悲憫衆生的胸懷,時時刻刻爲天下蒼生著想。《論語》爲政篇中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他七十歲時,這念心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因爲這念心安住、落實,所以與中道實相相應。古聖先賢之所以成聖成賢,往往就是在成就他人的千錘百煉中,成就百折不撓的堅忍毅力與胸懷千古的高遠格局,以及落實普濟衆生的菩薩行履。

  修行要成就佛道,就要先發大慈悲心,因爲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前方便;有了大慈悲心,再慢慢提升、淨化,達到《金剛經》中所說的無住生心,就是真正的菩提心現前。因此,有了衆生,我們才能發慈悲心,才能生菩提心,才能成等正覺;而成等正覺就是要作衆生的牛馬,普濟一切衆生,使衆生都能成佛!

✿ 继续阅读 ▪ 慈悲的護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