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祥煙雲妙出塵 一塵廓然始見岸

  【天祥寶塔禅寺住持見岸法師專訪】──

  天祥煙雲妙出塵 一塵廓然始見岸

  以佛法而言,修行即是時時覺察、覺照,

  放下自己的貪、瞋、癡等習氣,忍下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

  “站在世間人的立場,就是與自己拔河。”

  文/李美鵑(傳底)

  

  民國八十一年前,她是全身穿著香奈兒名牌的建築界名人,如今,一襲清簡架裟,中臺禅寺天祥寶塔住持見岸法師已是個將自己定位在“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出家衆。參禅悟道之路究竟有多遠?聽見岸師法意無限地道出學佛的心路曆程,原來,遠遠近近的答案,就在起心動念的那一個當下。

  十年前,由于許多政界和藝文界的名人陸續打了禅七,穿著打扮及行事作風向來走在流行尖端的見岸師,爲了趕時髦、滿足好奇心,帶著“打禅七很fashion ”的念頭,就這樣前往由 惟覺老和尚擔任住持的萬裏靈泉寺打了第一次禅七。

  從未蒙受佛法薰修的見岸師,即使當時並不明白修行是人生最究竟的道路,聽聞惟覺老和尚開示亦無法聽入心地,然而,靈泉寺所帶來的清淨自在感,卻讓她歡喜得經常上山。有時候,老和尚找她辦事,她更是心無二念爽然前往,如今回想起來,“這就是善法的業力!”

  見岸師說,在接觸佛法前,她以爲富貴、快樂是來自于累積的錢財中,因此,鎮日追逐、努力的目標就是如何讓自己賺到十億甚至一百億。然而,跟著師父聽經聞法、看著他以一言一行的身教引度衆生安身立命的過程中,自己才慢慢體悟,原來世間人所訂定的目標,常常是事與願違的定位,真正的歡喜並非建立在財富上,而是在于那一份本來清淨湛然的自性菩提。

  民國八十一年,在接觸佛法兩年多後,沒有太多的掙紮和念頭,只因爲“人家都出家了,我們也要出家”的想法,辭掉了人人稱羨的高薪工作、送出了成堆的名牌行頭,帶著一條毛巾、一雙拖鞋、一套運動服,見岸師和另一位師兄弟一同成了 惟覺老和尚座下弟子。

  悅翔珠寶公司負責人林快鴦回憶見岸師出家時的因緣表示,當時,有朋友告訴她“傳航(見岸師皈依時的法名)要出家了!”林快鴦心想,“一個連到山上發心掃廁所都穿著五萬元名牌的人,怎麼可能會出家?”因此,聽了朋友的話,她只是淡淡地回答,“真的剃度了再說吧!”沒想到,見岸師竟然真的放下了塵世的一切,以佛法重新定位自己的生命。

  “每個人都要給自己一個定位,有了定位才有目標,才有表演的舞臺。”見岸師說,出家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成了自己自利利他的定位和學習的目標,特別是從師父身上了解到佛法是要實踐的,“一切都是做了就有,沒做就沒有,佛法說功不唐捐、福不唐捐,也就是做一分即一分。”

  有一次, 惟覺老和尚與弟子一起出坡,有位弟子基于恭敬心對老和尚說,“師父,您不要做,我們來做。”老和尚卻說,“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親身演教的示範,讓見岸師更了解修行是時間的功夫。

  見岸師表示,以世間法來說,修行就是將生活中面對的人、時、事、地、物達到平衡;以佛法而言,修行即是時時覺察、覺照,放下自己的貪、瞋、癡等習氣,忍下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站在世間人的立場,就是與自己拔河。”

  在這一場拔河賽中,見岸師不但學會了如何放下粗的煩惱,在更細致的事相上磨煉,進而啓發理上的契悟;同時,她也了解到,修行不是爲師父、不是爲道場,而是爲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在努力。因此,本著“轉自己的問題就是轉衆生的問題,轉衆生的問題就是轉自己問題”及“不恒順外面的衆生,如何恒順內心衆生”的心念,出家後,見岸師總是以慈悲和智慧度衆。

  特別是在擔任天祥寶塔住持這些年的過程中,由于前往者多是爲了替往生的家人購置塔位,而非虔敬接觸佛法者,因此,若非特別的慈悲和智慧,如何做到恒順衆生和滿足衆人要求的目標?然而,見岸師做到了,只因她心心念念都想著,“如果自己像對方這麼苦,希望別人怎麼幫忙。”

  從出家前到出家後,見岸師強調,自己最大的改變就是“清楚修行這條路是永不回頭的一條路。”好比一杯墨汁,滴入一滴清水後,雖然仍是汙黑的墨汁,但它已然有了一滴清水在內,如是滴兩滴、滴叁滴、滴四滴,即使滴十滴後依舊不改本色,但是,不斷一滴再滴,總有清淨澄澈之時,徹見湛然長寂的本來面目亦是相同的道理。

  回頭再看那個曾經全身穿著名牌的自己,見岸師說,“一個有智慧的人應該將福報應用在利益衆生的善法上。”一句話,當下又無聲無寂地成了過去。在現在與過去之間,原來又是那一念心在作用。

  <本文摘自大成報>

✿ 继续阅读 ▪ 精進波羅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