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化敵爲友 冤親平等

  化敵爲友 冤親平等

  文/見谙法師   

  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就是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要廣結善緣,不要交惡,甚至要化敵爲友,達到冤親平等。佛法講求慈悲,佛菩薩也是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來救度衆生,饒益有情。但衆生的想法常不是如此,若是不順我意或損及利益者,即把對方視爲“敵人”,甚至造種種惡業來傷害他人,不僅樹立了許多敵人與怨家,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艱辛。

  <慈悲叁眛水忏>中,唐朝悟達國師的前世爲西漢的袁盎,因提案將晁錯腰斬于東市,彼此結下冤結。晁錯心懷怨恨,伺機報仇,可惜袁盎十世皆爲精進修行的高僧,冥冥中有護法在旁保護,使其無法順利報仇。直至今世,悟達國師因受皇上恩寵而起我慢之心,晁錯才有機可趁。反觀來看,晁錯因心懷怨恨,久處複仇的怨心中,若能像袁盎那樣精進用功,早已深入佛法,成就道業。由此說明,唯有正知見,人生才不會走上歧路。

  釋迦牟尼佛前世爲忍辱仙人時,因歌利王的妃子們都跑去仙人那兒聽法,致使歌利王起瞋心,砍斷了仙人的手腳,並且問他:“你有沒有起任何瞋心啊?”仙人回答:“沒有。”但歌利王並不相信,于是忍辱仙人便發願:“若我心中真無瞋心,四肢自然恢複如昔。”結果瞬間手腳完複如初,無有損傷,歌利王看了如此景象,心生悔恨,仙人即對他說:“將來我成佛,必先第一個度化你。”這位歌利王就是後來的憍陳如尊者。佛法,是以“慈悲心”來面對一切衆生,不樹立敵人,並和怨家解冤釋結、和平共處。

  生意人有句話說:“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因爲市場的環境變化很快,即使今天是敵人,但到了明天也許就結盟爲夥伴,利用彼此的資源一起奮鬥。當然以佛法的角度來看,人生也是如此,不管現在結的是善緣或惡緣,因緣會遇時都會一起受報。所以我們要學習佛法,增長智慧,去除貪、瞋、癡叁毒,不與衆生結惡緣,更進一步長養慈悲心來廣度衆生,這樣才是佛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平等大愛。

✿ 继续阅读 ▪ 平常心是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