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廣學多聞

  廣學多聞

  文/見俞法師   

  中臺禅寺“圓明殿”供奉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法相;其次尚有許許多多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包括〈大悲咒〉裏的八十四尊化身及《普門品》中的所有化身;代表著菩薩的慈悲與智慧。然而,其中的涵義是什麼呢?爲什麼要有這麼多的化身,才能夠顯現菩薩的慈悲與智慧呢?

  修菩薩行最重要的就是要發菩提心、慈悲心與平等心,如此才能廣度有情,否則只有獨善其身而不能兼善天下,就如同小乘行者般,唯求自度而不能利他。菩薩就是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如《佛說八大人覺經》雲:“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何謂“愚癡生死”?誠如 導師開示:“不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叫愚癡,不明白心性的道理也叫愚癡。”由于衆生不了解佛法的道理,終日在生死苦海裏以苦爲樂,不知脫離。所以菩薩爲了度化不同根器的衆生,必須博學多聞,才能增長智慧;智慧增長後,才能成就辯才,教化衆生,使其得到最究竟的利益。

  導師開示:“菩薩應向五明處學習。”五明處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與內明。聲明即文辭學、語言學、音韻學、樂曲等;工巧明即工藝、技術、光、化、電等科學;醫方明即醫學、藥物學等;因明即邏輯思辯學;內明即佛法叁藏十二部經典,這些都是菩薩方便度衆的工具。同時,這也是“四攝法”中的“同事攝”,菩薩藉此接引不同的衆生,使其與佛法結緣,正所謂投其所好;亦如四悉檀中的“世界悉檀”,必須廣開各種俗谛方便,“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才能循循善誘進而化導之。

  然而,廣學多聞固然是好,只是要學習這些學問必須要有恒心與毅力,才能耐得了苦,于修行路上不迷失。簡單地說,菩薩行就是要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當我們起懈怠心、煩惱心,或者在修行路上遇到瓶頸、漫無目標時,就要想想衆生的苦,常常發四弘誓願,才不會在漫長的修行路上退失道心。

  《佛說八大人覺經》雲:“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如何才能代衆生受無量苦?誠如 導師開示:“精進用功,多增長一些智慧,這樣就是代衆生受苦。建道場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也是代衆生受苦。現在受苦做這些事情,不是爲了自己,這即是代衆生受苦。”只要想到我們現在吃苦不是爲自己,而是爲了衆生,就會提起毅力,勇猛精進而不怕吃苦了。

  圓明殿內的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法相,以及《大悲咒》裏的八十四尊化身及《普門品》中的所有化身,不正是提醒我們要廣學多聞,來學習菩薩的千百億化身一樣,尋聲救苦,如《普門品》中所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

  如今,我們何其有幸在具眼的大善知識座下,隨其宏願,開顯種種菩薩行門,如佛法五化運動──佛法學術化、佛法教育化、佛法藝術化、佛法科學化、佛法生活化,以及在臺灣和世界各地廣設道場,接引有緣人,令大衆皆能體會禅宗法門的殊勝,明白不可思議的中道實相心法。因此,我們應當緊隨導師的腳步,發長遠心、精進心、菩提心,如此自利利他,必能達到菩提涅槃的究竟之地。

✿ 继续阅读 ▪ 人動月不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